/

促进共同富裕!江苏这次大会事关全省近五分之一家庭

2021-11-21 10:31:01

图片


2021/11/10


11月10日,第六次全省残疾人事业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据悉,江苏残疾人事业大会五年召开一次,会议从社会保障、就业增收、公共服务等方面,为全省479万残疾人谋划幸福未来。


图片


五年投入40亿元

夯实全面发展基础

  

江苏有479.3万残疾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4%,涉及近1/5家庭,残疾人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受益者,也是重要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过去的五年,全省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30.7万建档立卡低收入残疾人提前一年全部脱贫,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4%,远超“十三五”6.5%目标。“两项补贴”覆盖率和困难残疾人危房改造率均达100%、社保和医保参保率达 98.8%,低保、“单人保”、特困供养群体有效兜底,城镇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青壮年残疾人就业率达94%。“十三五”时期各级财政对残疾人事业专项经费投入达40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两倍多,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


图片


当下,残疾人事业已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城乡区域之间残疾人生活和发展状况差距比较明显,残疾人群体生活状况仍低于社会平均水平,残疾人事业仍是社会事业发展的突出短板。未来一段时期,全省各地各部门将找准堵点痛点,聚焦急难愁盼,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

“十四五”时期,全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残疾人生活品质得到明显改善,民生福祉得到持续提升,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残疾人事业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


提供“普惠+特惠”保障

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残疾人是特殊困难的弱势群体,与其他群体相比,抗风险能力弱,致贫返贫风险高。据统计,全省精神、智力、多重残疾的占全省残疾人总数30%,重度残疾90多万人,他们大都无法独立工作生活,政策托底是其生活的最大保障,也是巩固残疾人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果的压舱石。


图片


江苏省残联理事长万力介绍,今后一个时期,江苏将按照“普惠+特惠”的原则构建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同时更加强调“特惠”,针对残疾人特点作出专门性制度安排。社会救助将聚焦基本面,把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和残疾人全部纳入低保、特困供养范围,困难和重度残疾人普遍纳入医疗救助,加大临时救助力度,特别是突发公共事件中加强对残疾人的保护和救助,确保应救尽救。

根据经济发展状况,残疾人福利保障将扩大受益面,落实好“两项补贴”“单人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省民政厅副厅长王小华介绍,江苏将实现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跨省通办”,推进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城乡一体,探索采取凭据报销或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

此外,在同等条件下,基本住房将对残疾人优先安排、倾斜照顾,确保应保尽保。社会保险将提高覆盖面,在持续提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的基础上,推动更多康复项目进医保,推动残疾人商业综合保险全覆盖。


消除就业“歧视”

增强自力更生能力


要让残疾人生活更加殷实、更有尊严,就业是根本途径。受身体条件所限,加之用人单位传统观念,残疾人普遍存在就业难、就业不稳定、收入低等问题。记者从会议上获悉,各地各部门正在研究对策,努力破除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引导全社会消除就业“歧视”,帮助有条件的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梦想。

提高残疾人就业能力,需要“智志相扶”激发内生动力。江苏将加强残疾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结合残疾人特点和新业态发展,为残疾人提供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其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图片


如何让已出台的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真正落地,发挥残保金制度作用?会议强调,将落实好奖补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参与,通过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自主创业等形式,千方百计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

重点人群就业是改变残疾人命运的关键契机。全省目前有近600名高校残疾大学生在高等院校接受教育,他们普遍素质较高、能力较强,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每年将拿出一些岗位,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示范带动全社会依法安置残疾人就业。由于残疾人80%生活在农村,今后江苏还将重点关注农村残疾人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推动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


补齐公共服务短板

增强融入社会能力


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后,改善生活品质成为现实需求,当前服务供给还不能有效满足残疾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十四五”时期,江苏将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残疾人提供更加优质、均等、便利的服务。首先是加强残疾预防,在源头上作“减量”,抓好出生缺陷防治,最大限度控制和减少残疾发生。通过科学康复,在服务上作“增量”,增加精准康复服务供给,重点提供残疾儿童早期抢救性康复治疗、成人社区康复服务保障,推动“人人享有”向“高质量享有”延伸。

民政部门表示,江苏将创新“医院+社区+家庭”“政府规划建设+社会组织运营”等模式,开展社区康复服务。到2025年,所有县(市、区)将广泛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


图片

图片


当前,“托养照护”服务还是最突出的短板。全省有16-59岁无业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达32万人,仅4.2万人得到托养照护,供需矛盾突出。金湖县副县长唐凤娥介绍,为了提升残疾人生活品质,当地将建设4所区域综合性托养服务中心,建立经费保障稳定增长的多元投入格局。

据悉,加大“托养照护”服务供给,今年被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将确保到“十四五”末供给能力基本满足残疾人需求。各地还在试点困难重度残疾人社会化照护服务,力求“托养一人、幸福全家”。无锡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周常青也表示,该市将加大政府采购助残服务力度,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残疾人事业。

未来一段时期,江苏还要把已经全覆盖的“残疾人之家”打造成综合服务平台和枢纽,集聚各类要素资源,彻底打通服务基层残疾人的关键堵点。


锚定一个目标

携手美好生活


“十四五”残疾人事业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坚持弱有所扶,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提升残疾人事业治理效能,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果,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保障残疾人平等权利,加大服务供给,提升保障水平,改善残疾人生活品质,着力增进残疾人民生福祉,促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残疾人美好生活需要。

《江苏省“十四五”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目标——到2025年,残疾人生活品质得到明显改善,民生福祉得到持续提升,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残疾人事业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残疾人家庭人均收入预期年均增速>10%,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比例100%,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覆盖率100%,残疾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9%,残疾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9%,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98%,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98%,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率≥98%,低收入重度残疾人居家无障碍(适老化)改造覆盖率80%,乡镇(街道)、村(居)残疾人服务覆盖率80%。

到2035年,江苏将基本构建起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与我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相匹配的比较成熟的现代化残疾人事业发展体系。全社会对残疾人的理解、包容、支持达到新的高度,残疾人物质生活更为宽裕、精神生活更为丰富,社会保障体系健全有力,基本公共服务精准有效,残疾人平等参与、融合发展权利充分体现,与全省人民一道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