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三个导向”, 把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落到实处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01年,党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立根塑魂、正本清源,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推动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道德领域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紧迫、艰巨而复杂的任务。要适应新时代新要求,适应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积极推动中华传统美德、优良传统和革命道德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道德建设的时代性、实效性,不断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坚持目标导向。一方面,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创造新的伟大历史,必须凝心铸魂。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就要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密团结在一起,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就会凝铸推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能。
坚持问题导向。当前,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下,由于市场经济规则、政策法规、社会治理还不够健全,受不良思想文化侵蚀和网络有害信息影响,道德领域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不同程度存在道德失范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仍然比较突出;一些社会成员道德观念模糊甚至缺失,是非、善恶、美丑不分,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损公肥私;造假欺诈、不讲信用的现象久治不绝,突破公序良俗底线、妨害人民幸福生活、伤害国家尊严和民族感情的事件时有发生。公民道德建设中的这些突出问题,必须引起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坚持效果导向。把握道德建设着力点。要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作为着力点,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聚焦道德建设重点群体。党员干部道德操守直接影响着全社会道德风尚,要在道德建设中为全社会作出表率。青少年是国家希望、民族未来,要引导帮助和支持青少年形成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社会公众人物要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良好道德形象;盯紧道德建设新阵地。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培养文明自律网络行为,丰富网上道德实践,营造良好网络道德环境,促进网络空间日益清朗;强化制度保障。要充分发挥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对道德建设的保障促进功能。近年来,多个地方制定出台了社会信用条例、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一些地方修改了见义勇为条例,发挥了法治对道德建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从“道德银行”到“桂花分”再到“市民诚信卡”等等,各地公共政策制度从设计到实施,都体现了政策目标和道德导向的有机统一。同时,要发挥社会规范的引导约束作用,深化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治理,全面促进公民道德建设。(卫添海)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