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断释放“一带一路”建设的“法治红利”

2019-11-12 12:53:37

 由中国法学会主办的中国法治国际论坛(2019)10日在广州开幕,来自中国以及“一带一路”沿线的40余个国家、4个国际组织约400余名法学法律代表参加论坛。国家主席习近平向论坛致信。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与世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截至目前,已有137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同中方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其中,法治作为共建“一带一路”重要力量,作用不可或缺。

规则和法治是“一带一路”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也是应对各种不确定性风险和挑战的安全阀,对于共建“一带一路”具有基础和保障作用。一方面,中国大力推进法治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上不断取得新成就。中国秉持法治理念,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这是中国法治理念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自然映现,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题中之义。另一方面,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和门类很多,而各个国家的法律体系都不一样,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分歧。因此,就需要加强各方的协商沟通,增进相互了解和互信,把 “一带一路”建立在法治化基础之上。不断提高“一带一路”建设的法治化水平,才能保障“一带一路”的顺利有效推进和长期稳定发展。

在这方面,中国不仅是积极的倡导者,也是有力的行动者。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修改和完善再次提速。中国高度重视履行同各国达成的多边和双边经贸协议,按照扩大开放的需要修改完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今年3月,中国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充分彰显了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促进外商投资的信心和决心;国务院近日制定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司法部等陆续出台了服务“一带一路”的司法解释和部门规章。与此同时,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力度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一带一路”倡议在法治合作领域,贯穿着、延续着“共商、共建、共享”的鲜明理念。2018年,中国外交部和中国法学会联合举办了“一带一路”法治合作国际论坛,发布了《“一带一路”法治合作国际论坛共同主席声明》,表示要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基础上开展法治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夯实法治之基,构建稳定、公正、透明、非歧视的规则和制度框架,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法治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这次,由中国法学会主办的中国法治国际论坛(2019),再一次表达了中国愿同各国一道,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更好造福各国人民的真诚愿望。

在中国法治国际论坛(2019)上,各国法学法律界人士代表,以“深化中国法治国际合作,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为主题,就“一带一路”与创造良好投资环境、“一带一路”与构建更高水平的国际经贸规则、“一带一路”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一带一路”与规范企业投资经营行为四个议题交流观点、分享经验、增进共识,将促进法治在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不断加强“一带一路”建设的法治国际合作,积极促进相关法律制度发展和完善,推动完善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共同努力将法治合作优势转化为更多务实合作成果,就一定能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人民带来源源不断的“法治红利”。(麦长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