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农民院士”,确保打赢扶贫攻坚战
最近,朱有勇院士火了,不仅因中央宣传部12月2日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还因为“农民院士”这一桂冠。
在一般人看来,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与到边疆村寨扶贫没有多少关系。可是,朱友勇院士不仅到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扶贫,而且扶出了名堂,村民还给他“农民院士”称号,可见他在农民心中的位置。
扶贫攻坚,是新时代前无古人的一项伟大事业。屈指一算,离2020年全面完成脱贫任务已经为时不多,确保打赢这一仗,就要学习发扬“农民院士”这种精神、毅力和办法,让农民彻底拔掉穷根,奔上富路。
精准到我愿脱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是贫困户打起精神,心动行动,产生内生动力。否则,就是名副其实的扶不直的井绳。朱有勇院士扶贫村的贫困户,原来穷得没有像样的房子和家具,家中一口锅、一张床、几袋玉米,而村民习以为常,不思进取,冬天喝喝酒、打打牌,无所事事。朱院士动员他们种冬季马铃薯,村民也无动于衷,朱院士通过租地种出马铃薯,村民才眼见为实,确信种马铃薯可以脱贫。不仅如此,朱院士真正融入到村民当中,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学说少数民族语言,村民与他消弭了心理上的距离,达到这一境界非常重要。惟其如此,才能更好地双向交流。
精准到我能脱贫。贫困户迟迟不能脱贫,除了缺乏自信心外,很重要的一条是能力不足。所以,“扶志”和“扶智”缺一不可。朱院士手把手教村民种马铃薯,为了给乡亲们示范,他挽起裤脚,直接跪在了田地里,先后收了1500个农民学生。从蒿枝坝起步,澜沧县的冬季马铃薯种植从1个乡镇100亩,发展到了现在的17个乡镇15000亩。使“冬闲田”变成“马铃薯增收田”。朱院士像李保国教授那样不辞劳苦,呕心沥血,向乡亲传授技术,使乡亲靠种冬季马铃薯脱了贫。乡亲们看到了希望,心踏实了,脱贫信心更足了。
精准到我可致富。现实中,有的贫困户脱贫后走上了富路,而少数贫困户却不久返贫,前者令人振奋,后者令人唏嘘,巩固脱贫效果不可小觑。朱院士的扶贫工作统筹兼顾,是全方位的。激发指导农民走上富路,他的“科技小院”发挥了科技扶贫、产业扶贫的作用,在全国“两会”期间直播土豆销售,乃至发展电商,都是在拓宽农民的增收门路。为了在松林下长出价高质优的有机三七,他选择科技示范点,院士指导班办了20余期,脚被崴伤,他拄着拐杖坚持到上山查看三七长势。全国首创的院士指导班,培养了1000多名乡土技术人才,把科技的种子撒遍乡村,让我要致富好梦成真,实现了从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到“云南省科技扶贫示范县”的历史跨越,为全国各地打赢脱贫攻坚战树立了标杆。(吴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