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紧把握制造业这个复工复产的重中之重
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是保持国家竞争力和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在当前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把制造业复工复产作为重中之重,对于保障防疫物资生产以及稳就业、稳增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次疫情,短期内对我国制造业造成了较大冲击。国家统计局2月29日公布数据显示,2月中国制造业PMI较上月大跌14.3个百分点至35.7%,创下自2005年正式发布以来的最低纪录。随着疫情逐步缓解,政策集束供给,企业积极应对,政企合力之下,我国制造业率先实现复工复产,成为经济复苏回暖中的先行军。
日前,中国企业联合会成立课题组通过网络数据平台对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复工复产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2月18日至20日的调查时段内,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复工复产率达97.08%。另据中国劳动学会农民工发展课题组调查,制造业中的国企已基本实现复产,复工率也在逐步上升。
针对中小企业复工复产面临的员工复工返岗难、交通物流不畅、防疫物资不足、产业链上下游产品交付困难、资金链压力大等困难和问题,目前各级政府已出台多项优惠政策予以破解,尤其支持推动制造业企业先复工、先落实、先受益。通过减税降费、金融服务、租金减免、稳岗就业补助等政策措施,着力打通企业复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各类“堵点”,帮助恢复“造血”功能,让制造业企业率先恢复产能、降低成本、减少损失、增加收益,提振企业信心。
以口罩企业复工达产为例。据报道,通过引导支持企业扩能、增产、转产, 我国口罩日产能产量连续快速增长,2月29日双双突破1亿只,包括普通口罩、医用口罩、医用N95口罩在内,全国口罩分别是2月1日的5.2倍、12倍,进一步缓解了口罩供需矛盾,有效解决了一线医护人员的防护需要。
危中有机。这次疫情将成为倒逼传统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的一个节点。经此一“疫”,制造型企业将更加积极主动摆脱传统人力手工对产能和效率的束缚,改变传统生产方式与产业形态,加速企业生产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在这次战“疫”中,不少制造业企业凭借智能化及工业互联网带来的生产线人数减少、自动化生产、网络协同和产出效率高等优势,已率先恢复产能,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对企业的影响。
我国制造业体系不仅在世界上是最完整的,也具有很大的稳定性。中国制造业具有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的集成优势,围绕产业链形成的整个服务配套能力,以及供给与需求、上下游关系,是由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长期配置而成。当下全球制造业的分工体系和格局,是1980年代以来长期市场作用和历史演变的结果,不会因短期的、总体可控的疫情冲击而动摇和转移。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我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体系和格局中的角色地位不会改变,疫情的短期性、总体可控性的科学判断不会改变,只要紧紧把握制造业这个复工复产的重中之重,经过战“疫”考验的我国制造业,整体优势不仅不会被削弱,还会越战越强,进一步加快转型升级进程,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黎响)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