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起维护人民健康的强大公共卫生体系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6月2日下午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要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时刻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人类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坚持预防为主,稳步发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成功防范和应对了甲型H1N1流感、H7N9、埃博拉出血热等突发疫情,主要传染病发病率显著下降。这次应对疫情,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类终将战胜疫情,但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人类来说不会是最后一次”。此前,习近平主席在世卫大会视频会议上发言时做出如此预判。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事关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事关社会政治大局稳定。要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时刻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防范类似这场重大疫情的突发性灾难,只有从上一次灾难中进行总结、反思、内化,才能对下一次灾难及时预警、从容应对,将代价降至最低,在经历灾难后获得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浙江考察时曾告诫,“每一次灾难过后,我们就应该变得更加聪明”。疫情是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在应对这场疫情中,暴露出了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一些短板和不足。公共卫生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内容,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疫情考验下,我国公共卫生治理整体上如何谋划新局?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也最能用于对抗不确定性,要善于运用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冲击。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要“从平战结合的角度,要有一个基础、有一套机制体系。关键时候能拉得出来、顶得上去。”这就要求,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开出“制度药方”,才能从根本上“变得更加聪明”。
在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功能定位、提升专业能力等方面加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力度,把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作为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当务之急,爱国卫生运动要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有针对性地推进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等法律修改和制定工作,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开展卫生健康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深化科研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等……这次座谈会讲话,从疾病预防控制、监测预警、健康管理、法律保障、科技攻关、人才发展等方面层面,全链条、多维度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筑牢筑实公共卫生隔离墙,给出了“方法论”和“路线图”,是新时代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根本遵循。
不断大力贯彻落实好这场座谈会讲话精神和要义,就一定能够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构建起维护人民健康的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夯实发展卫生健康事业的基础性地位,发挥卫生健康事业紧密衔接国家整体战略的重要支撑作用,牢牢守护人民安全和国家安全。
(何芗婷)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