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 创新社会治理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离不开导入和融入以传统家训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这也是坚定文化自信、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必然要求。
筑牢一个支撑,让文化因素在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文化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文化作用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主要机制就是在全社会树立普遍认同和遵守的共同价值观,任何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都需要有相应的文化理念提供保障。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整个社会的利益格局也面临着深刻调整。如何对待利益的分化与整合,如何协调利益冲突,促进利益资源的再分配?这是社会转型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矛盾冲突,仅仅依靠政治、经济、法律等手段远远不够,还需加强文化因素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明确一个理念,让传统文化在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文化是最深厚的软实力,我们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更要善于从自己的文化传统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则是为了实现个体的幸福安康和社会的和谐有序。而传统文化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个人与自我的关系,以自我的修身立德为基点逐步往外推,由个人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由国家而天下,从而实现社会和天下的“大同”。由此可看出,传统文化与社会治理之间有着诸多契合之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治理智慧,是人们追求善治的丰富精神土壤。
筑牢一个基点,让家教家风在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战略高度强调要注重家风建设,明确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认为家庭的生活依托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不可替代,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尽管当今家庭在家庭规模、家庭结构、家庭关系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迁,但家庭作为基本的社会细胞没有变,家庭仍然是连接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桥梁。社会的家庭治理的基本特征也没有改变,家庭的核心任务仍然是培育和塑造家庭成员的正确价值观;家训起作用的根基仍在,家训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在提高国民素质、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田地)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