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乡村,宜“就地取才”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我国农村千差万别、条件各异,往往有着自己独特的自然禀赋。发现自身禀赋并使之转化为特色资源优势,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这方面,乡村本土人才具有独特优势。
一直以来,人才匮乏是乡村振兴的短板。与城市相比,乡村引进人才的能力与手段欠缺。由于历史的原因,城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如,城市就业机会多、待遇好,乡村基础条件差、生活条件艰苦等等。乡土人才外流和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等突出问题制约着农村的发展。如何破解乡村振兴人才不足,集聚乡村振兴人才。不仅要千方百计引来“金凤凰”,集聚外来人才“活水”,更要栽好自家“梧桐树”,加大对本土人才的挖掘力度,培养一批扎根于乡村大地的具有乡土情怀的本土匠才。
广袤的农村,希望的田野,有着天然适合人才成长的沃土。改革开放以来,不少贫困地区的本土“能人”,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特色资源——特色产业——脱贫致富”的路子。他们或利用土地资源优势搞适度特色种植,或从事土特产品加工,或开发具有地标性质的绿色产品系列,都取得了成功。如一批淘宝村、鲜花村,起初都是一个能人带头,群众跟进,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门技艺到一条产业链,从一个村庄到整个区域。乡土人才正在成为乡村振兴中一支不可忽视的活跃力量。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各类人才来书写。各地在引进外来人才的同时,就地取“才”,对破解乡村振兴人才不足,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就地取才”,要转变思想观念。乡村振兴用人的关键不在于外来还是本土,在于唯才是举。要树立“有用就是人才、人才就在身边”的新观念,要不以学历、资历、职称、身份论人才。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乡土人才具有最大的优势,他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根在农村,是农村真正养得起、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群众也对于身边的“人才”比较信服,因为本土人才具有一呼百应的“能人”效应。群众通过身边的“真人真事”,不仅能够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而且技术学得快、用的好。在选好,用活乡土人才的同时也要做好本土人才与引进人才相结合,要有选择地将外来人才转化为本土人才,借力外来人才加强对本土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本土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让本土人才与外来人才成为地方发展的“双驱动”。
“就地取才”,要摸清底数。农村地大物博、人才众多,涉及各行各业。全面掌握乡土人才情况,就需要开展全覆盖摸排,精准掌握种养殖能手、乡村科技人员、致富带头人、电商能人等乡土能人数量、专业、特长等状况,并按照方便群众、利于管理的原则,把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能发挥带头作用、有行业特长的乡土人才筛选出来,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按专技特长,逐个分类建档。并进行动态管理,及时添加、删减,以便于对乡土人才的分类管理和定向培养。
“就地取才”,还要因需施教、因人施教。要依托现有的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县乡农业部门、科技特派员等多方力量,按照各类人才的需求,分期、分批组织乡土人才进行集中培训学习,重点培养一批懂经营、会管理、善创业、能带动的复合型人才。同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邀请有关专家到实地举办专题讲座,组织乡土人才到各类示范基地实地考察学习,通过这些举措,全面提升乡土人才能力,让优秀乡土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实现人生的出彩。(吴建国)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