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技能中国,迈向制造强国
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期,人社部印发《“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十四五”时期,要通过实施技能中国行动,新增技能人才4000万人以上。(8月30日 人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顺应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趋势,共同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是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关键,也是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路径,实施技能中国行动,培养、造就、储备一支熟练掌握并应用相关技术、智能的技工队伍,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顺应形势发展要求的务实举措。
建设技能中国,是升级“中国制造”、迈向制造强国的现实选择。“十三五”时期,我国技能人才规模明显扩大、培养培训加快推进、职业技能竞赛蓬勃开展、技能人才评价激励政策更加完善,为经济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升级,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技术创新是前提基础,既需要包括技能人才在内的高水平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更离不开技能人才队伍研发设计和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仅有科技创新前沿的不断突破,没有中端、末端的流水线应用,就不可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经济增长点。实施技能中国行动,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步伐的内在要求。
建设技能中国,以量的扩大与质的提升并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随着我国制造业企业持续优化升级,特别是数字化转型进程加快,企业对工人技能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符合企业要求的复合型技术工人呈供不应求态势。技术工人短缺,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长期保持在2以上,不但使得就业结构性矛盾越发凸显,而且成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短板。权威调查显示,仅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中,到2025年技能人才缺口将近3000万人。大力培养技能人才队伍,不断提高技能人才就业比例,既是提高就业质量的要求,更是新形势下加快产业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
建设技能中国,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专而精“小工匠”。前不久,工信部、财政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指导意见》,提出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格局,“十四五”期间培育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1000家“单项冠军”企业。这是推动制造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也为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创造了更多机会。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实施技能中国行动,建立更具活力、更有利于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创新技能提升路径,在培养、壮大能工巧匠、大国工匠队伍的同时,催生一支朝气蓬勃的“小工匠”队伍,释放更多以技能型人才为支撑的质量型人口红利,驱动中国经济巨轮扬帆远航、行稳致远。(高谭)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