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至上”书写更美好的明天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发表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时说道。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和奋斗目标。这个初心使命,就是“坚持人民至上”。
铮铮誓言,穿越百年烟云。百年来,我们党从最初的50多名党员发展到今天的9500多万名党员,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每一个历史转折、每一个伟大胜利背后,都蕴藏着巨大的人民力量。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最大秘诀,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牢牢植根于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带领亿万人民经千难而百折不挠、历万险而矢志不渝,成就了百年大党的恢宏气象。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回顾党的奋斗史,总结党的成功经验时明确指出,人民至上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任何时候都要牢记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我们唯有坚持人民至上,方能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才能凝聚各民族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坚持人民至上,就有了定向的航标。“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离开了人民,我们就会一事无成。学有所悟,而后笃行。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就更需要我们始终把“人民”置于价值序列的首位,让其成为制定政策的依据、衡量得失的标准,成为发展的价值导向和目标指向。只要我们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人民满意作为工作目标方向,将人民幸福作为事业根本追求,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就一定能得到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就一定能够书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高分答卷。
坚持人民至上,就有了力量的源泉。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回顾百年党史,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到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代代共产党人不怕困难,勇挑重担,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辉煌。从“东方红一号”到“天问一号”的顺利升空,从青蒿素到新冠肺炎疫苗的成功研发,从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到推进乡村振兴……都是党依靠人民取得的辉煌成就。我们要善于从伟大精神和党的“历史经验”中汲取奋进力量,从而不断在开创新局面,续写新辉煌的新征程中聚集起勇毅前行的力量。
坚持人民至上,就要办好民生实事。近些年来,经过一代代接续努力,以前贫困的人们,现在能吃饱肚子、穿暖衣裳,有学上、有房住、有医保......亮眼的成绩单,受到了人民的广泛赞誉。在新征程上,我们仍然需要继续努力,在顺应群众期盼、增进民生福祉的实践中,不断追求“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境界。及时听取人民群众的诉求,积极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持之以恒答好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人民考题。
勇立潮头,扬帆奋进。面对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践行服务人民的铮铮誓言,弘扬党的光荣传统、保持优良作风、传承伟大精神,扛起时代重任、承担历史使命,团结奋斗,就一定能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奔向更美好的明天。(吴建国)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