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雷锋致敬,扬志愿精神
有这样一个名字,他的精神代代传承、闪闪发光,具有长久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这就是雷锋。在第59个学雷锋纪念日来临之际,全国各地以各种形式开展学雷锋活动。
雷锋之所以穿越时空,为人们永怀,最根本的原因,是其精神内核被社会广泛认同,并被人们自觉践行。这种精神,在当代就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现在,志愿服务已成为人们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和美好的社会风尚,有力标识着社会的文明进步。
近年来,我国志愿服务队伍越来越壮大,从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到文艺志愿者、医疗志愿者、环保志愿者等,志愿者年龄层次更加丰富,服务领域越来越广泛,人员构成更加多元,志愿服务充分展现了组织性、专业性和全民性。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实名注册志愿者超过1.6亿人。志愿服务已渗透到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成为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
我国志愿服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志愿服务,是党领导下的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了志愿服务全过程。可以看到,志愿服务融入理论宣讲、政策宣传,浸润到生产生活中,企业社区,村头巷尾,田间地头,线上线下,已成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落实落地、新思想新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多样载体和平台。
学雷锋志愿服务的一个优良传统,是自觉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当前,全国各地正在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其主体力量就是志愿者,主要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志愿服务围绕人民群众新期待,围绕学习科学理论、培育主流价值、活跃文化生活、深入移风易俗等,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回应社会关切,把党的声音和党的温暖传递给群众,不断提高了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不断完善应急志愿服务体系,提升志愿服务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是新时代赋予的新任务。一者,要加快探索建立应急志愿服务指挥协调机制,积极培育应急志愿服务专业组织和团队,不断提升突发重大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应急状态下志愿服务工作的组织动员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二者,要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有效满足社区管理和基层治理工作对志愿服务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在参与管理公共事务、丰富社会服务等日常工作中,助推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向雷锋致敬,扬志愿精神,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工作。在加强组织领导和政治引领、整合力量与资源、给予志愿服务更多支持的同时,广大志愿者更要牢记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基本职责,紧紧围绕群众最现实、最迫切、最关心的问题开展活动,同心合力,久久为功,雷锋精神就一定会不断闪耀出时代光彩。(饶芷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