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境倡新风 别样清明一样情

2022-03-31 10:16:15

又是一年春草绿,梨花风起正清明。清明节是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通过这个节日慎终追远,寄托感情。


清明将至,但由新冠肺炎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引发的疫情更加严峻复杂。清明祭祀,是继春节后又一次人员流动和集聚较多的节日。每年在这个时候,男女老少相约聚集,祭祀已故亲人,有的甚至千里迢迢赶回家祭扫。人员跨地区流动和集聚是疫情防控的大忌,虽说目前疫情防控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抗“疫”尚未完胜,“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依旧是疫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人群集聚感染的风险仍不可小觑。如何持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就要求我们要时刻紧绷疫情防控这根“弦”,如果在思想上盲目乐观、麻痹大意,在关键环节,重点领域措施不实,管得不严,就有可能让前期好不容易取得的战“疫”成果付诸东流。


今年的清明节,正值我国处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之际,“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依旧是疫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抗“疫”尚未完胜,在“疫”境中追思故人、祭奠逝者,需要我们大力弘扬时代新风,通过一系列创新形式的文明祭扫活动,让清明之风更清朗。


心祭重于形祭。祭拜重在表达对先人的追思,而不在形式。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有真挚的情感,同样可以追思亲人。拜祭先人虽然是传统,不能没有,但在特定情况下形式可以灵活变通。如:可以采取网络祭扫、委托祭扫、居家追思等方式缅怀逝者,用精神祭拜代替实地实物祭扫,用现代文明方式彰显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再如:通过鲜花祭祀、植树祭祀、音乐祭祀等文明绿色低碳的祭祀方式,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对已故亲人的缅怀。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新冠肺炎疫情虽然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但也为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红白事新办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化危为机,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烟熏火燎、纸灰乱飞、垃圾遍地的送酒食果品、烧纸钱等不文明祭祀方式。大力推进微信直播“代扫”、网络祭拜等清明节祭扫新形式。让人们在“疫境”中缅怀先人、寄托哀思之时,对生命和人生有更深的了解和感悟。让我们对那些在疫情防控中,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不顾个人安危、选择逆疫而行,奉献汗水、春春、甚至生命的英雄们,有了更深的敬意,他们是我们心中最美的榜样,他们的事迹激励着我们勇敢前行!


慎终追远、传承孝道。清明时节缅怀先人,是寄托对逝去亲人的情思,同时也是对过去的又一次告别,对未来的又一次启程。在今年疫魔尚未得到完全控制的清明时期,携手筑牢疫情防线,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责任。我们要严格遵守防疫规定,切实增强防护意识、从我做起,彼此守护。相关部门更应以这次疫情防控为契机,积极引导清明祭祀活动,向文明节俭绿色生态方向发展。这样,不仅能达到祭奠亡者、激励世人的效果,而且也可以进一步提升人们文明生活程度。(吴建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