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网络安全要严防“滤镜”化操作
近年来,我国网络发展突飞猛进,以短视频、直播带货等为主的新兴平台更是异军突起。2021年,据“快手”平台发布的短剧数据报告显示,4月期间,该平台平均日活跃用户超过2.1亿,当月短剧播放总量达到794亿次。网络发展欣欣向荣,但作为全球信息化时代的重要载体,其面临的威胁和风险也正日益凸显。据统计,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等多个领域,我国都遭到过境内外不法分子的传导渗透。除此之外,一些网站故意打擦边球,监管严重缺失等现象也被频繁曝出。因此,在全面维护网络安全方面,不仅要时刻强化升级网络“滤芯”功能,还要时刻坚持以法律手段约束敦促运营平台提高主观意识,防范“滤镜”化操作,推动网络生态走向绿色发展之路。
严防商家“滤镜”化操作。据《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20 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突破1.83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4.9%。未成年人的网络活动主要以游戏为主。现在很多网络游戏充斥着大量的暴力元素,如不严加管控,很容易成为青少年的“精神鸦片”。目前很多网游公司虽然也都针对青少年玩家推行了青少年模式,可在实际操作中,根本形同虚设,据调查发现,有多种办法可以绕开青少年模式,比如时间到了先退出登录,再打开用游客模式玩,或者干脆卸载游戏,重新下载再安装等。更有甚者,一些网络游戏直接设置了VIP权限,只要充值一定额度,就能获得解除限制的特权。除了网络游戏,诸多杀毒软件也是“贼喊捉贼”,一旦安装后,便会自动弹出弹窗,而要阻止弹窗出现,就要进行相应的VIP升级,可谓是典型的“流氓软件”行为。所以,商家在进行网络产品运营时,特别加装了一些看似漂亮的“滤镜”,实则还是盈利至上,变相投“毒”,危害颇深。
严防个人“滤镜”化操作。近期,各种网络谣言频繁出现,如针对“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便出现了一些传言,后民航局通过举行新闻发布会进行了公开辟谣。还有近期的鱼钩中学事件也因为各种谣言闹得沸沸扬扬,多个进行客观理性分析的“大V”账号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网暴,部分网民的留言存在严重的“带节奏”现象。这些谣言的源头大多来自于一些个人账号,他们刻意对事件进行“滤镜”化操作,以偏概全,荒唐臆测,目的便是挑起纷争,扰动社会秩序。
严防网红“滤镜”化操作。如今,“网红”效应甚嚣尘上,“网红”便代表着流量,而流量则直接关系到在网上取得的收益。为了打造“超级IP”,很多网民不惜以卖惨、恶搞、出位表演等博眼球形式吸纳人气,他们随时切换“滤镜”功能,企图混淆视听,这样不仅带坏了风气,还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和“三观”树立产生了严重的误导影响。有些网红还被包装为创业励志典范,殊不知背后所做的勾当简直令人发指。去年,多个主播被曝光偷逃税款,最高被罚高达11亿元,可谓触目惊心。
网络上的伪装无处不在,但网络绝不是法外之地,任何企图利用滤镜调整冷暖色调,想要营造出“乌烟瘴气”或“看上去很美”的意图都会迎来被戳破的那一刻,而对于牵涉国家网络核心安全的,则必须启动“滤芯”功能,层层过滤,层层吸附,同时建立健全线上线下网络安全教育机制,还网络一个“清风徐来”。(李东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