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载人航天精神照亮民族复兴之路
4月16日,在创下连续在轨飞行183天时长新纪录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3名中国航天员从浩瀚太空安全返回地球家园。
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圆满收官,为建造空间站奠定了坚实基础,记录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又一段铿锵步伐。中国载人航天朝着星辰大海不断迈进,是中国科技事业勇攀高峰的生动缩影,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照亮民族复兴之路的充分体现,也是发展壮大的中国有能力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的有力例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由航天大国向着航天强国的目标稳步迈进,在载人航天、卫星通信、火箭技术等多个领域全面开花,航天硕果累累,中国航天交出了一份份让国人振奋、世界赞叹的精彩答卷。向着伟大梦想,要不断大力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在民族复兴之路上豪迈奋进。
发扬载人航天精神,唱好“爱国奉献歌”。新中国成立后,几代航天人在探索宇宙的征程中,孕育形成了一脉相承的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一代代航天人以炽热的爱国之心、无私的奉献之行,“舍小家为大家”,将“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成功”镌刻在浩瀚太空。一大批航天事业的亲历者、参与者,或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或告别繁华喧嚣的城市,扎根深山、转战大漠,隐姓埋名、奉献青春,群策群力、攻坚克难,以许党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永存史册的业绩功勋,诠释着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追求,成为中华民族永攀科技高峰的精神象征。牢牢把握载人航天精神内核,不断擦亮“爱国奉献”的精神底色,才能战胜复兴之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加快圆梦复兴的历史进程。
发扬载人航天精神,走好“自主创新路”。当年,在基础薄弱、条件简陋,无参照样本、无完整资料情况下,老一辈航天人因陋就简、土法上马,攻克一系列关键技术和工艺难关,从元件、材料到单机、分系统以至整星,自主创新的技术与能力,成为攀登航天高峰的“压舱石”。从50年前“长征一号”火箭实现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的突破,到今天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3名中国航天员从浩瀚太空安全返回地球家园,实现了“从大到强”的跨越,无不彰显了自主创新的中国力量。加快建设航天强国,就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深入实施航天重大工程,推动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全面发展,营造尊重科学、追求卓越的浓厚氛围,培养造就更多创新人才,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汇聚发展新动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国家综合实力。
发扬载人航天精神,上好“全民践行课”。充分利用航天资源,在社会不同层面开展宣讲教育,让航天精神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地学习追求和奋斗的内驱动力。以航天精神发源地等为重点,对我国航天事业从起步到发展壮大期间形成的工业遗产和文献等航天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和盘活,优化其宣教效能。以重大航天发射活动、“中国航天日”等为契机,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各群体、各行业、各领域,不断在学习和工作中国践行航天精神,爱国奉献,锐意创新,不懈奋斗,就能凝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力量。(何芗婷)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