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化”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2-07-31 09:00:34

近期,中办国办近期也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成为重要任务之一。

要想富,先修路,路是制约农村发展、乡村振兴的关键。90年代推进的“村村通”工程,让乡村泥泞的小路,变成了水泥路、柏油路,方便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活跃了农村经济,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近年来,另一条与“村村通”工程并建的网络大道正在加快推进并取得显著成效,数字化持续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赋能。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当下,中国数字经济如火如荼。从2012年至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45.5万亿元,已连续数年稳居世界第二。广袤的农村,希望的田野,更是被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得大潮滋润的枝繁叶茂、繁花似锦。近年来,我国乡村基础设施加速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农村居民在数字化基础设施环境和网络接入条件方面与城市居民的差距迅速缩小。据《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0年)》,全国行政村通光纤率和4G覆盖率均超过98%,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创新应用得到快速普及。“互联网+智慧农业”“互联网+物流”等新农商、新农技、新业态在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正助力乡村振兴走上“快车道”。

数字化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工业品下乡,在家门口签收新型生产工具;农产品信息上“云”,销售有了新方式;电商、直播带货快速发展,农产品源源不断出村进城……数字化改变了农村过去生产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等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问题。利用“互联网+农业”“互联网+物流”等新型农村信息服务模式,把互联网与农产品种植、管理、销售等环节相连接,通过大数据和云技术的应用,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产供销渠道,解决了更多农民的就业,数字物流、数字农业订单、数字化就业等业态助力农村产业振兴和农民持续增收。

数字化让乡村文化“活起来”

数字技术的创新运用为振兴乡村文化提供了新途径、新模式,传统古村落、民俗、技艺等文化遗产利用数字技术,永久保留在云端。地方方言、受保护的古建筑、地方特色技艺等文化标志物以多媒体的形式重现在数字平台,为游子提供了难忘的乡愁记忆。唢呐、舞狮、旱船、秧歌等乡土特色文化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给人们别样的文化新体验。通过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扩大了乡村数字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拓展了反映农村生产生活、深受村民欢迎的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了乡村数字文化产品质量,激活了文化消费的潜力,增强了农村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数字化让为民服务优起来

在互联网上查询种植技术,共享“健康码”便利出行,登录网上政务大厅一键办理各项事务。当下,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也能通过互联网,足不出村,一“网”就能享受到形式多样、快捷高效的数字化服务,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互联网+党务”“互联网+村务”“互联网+财务”“互联网+土地”等服务模式,将与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事务及时公开,实现村庄治理信息透明化、对称化。通过数字化建设,农村基层可以及时掌握农民各家各户的实际生活情况,扩大农村基层服务的触达范围,统筹规划农村生产生活一系列活动。提升了农村事务的效率,也让村民终于与外界建立了紧密的信息联系。

“数字经济事关国家发展大局。”习近平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当下,我们要将数字乡村建设作为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力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过程中的场景应用,为乡村振兴赋能。广大农民也应转变思维、融入趋势、自觉强化在数字农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主动参与,共享硕果,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凝心聚力,齐心合力,乡村数字化建设的“全景图”必将愈来愈美。(吴建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