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强不息”的最好注脚是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

2022-08-08 10:32:46

前不久,网络视频《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持续刷屏,之后“二舅”争议不断,有人激情共鸣,由衷点赞;有人疑窦丛生,较真拍砖。


“二舅”是一个身残志坚、朴实无华的传统且典型的中国农民,他靠着聪明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不仅养活了自己,还经常帮助和接济他人,这样乐观向上、自信自强的故事,当然很励志,很感人。如果我们把思考的焦点从“二舅”转换成“身残志坚”“苦境有为”的奋斗者,那么,从古到今,典籍中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二舅”身影,他们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含辛茹苦、自强不息的风采与精神。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司马迁含冤受刑,忍辱负重,《史记》问世。


如果没有山崖的阻挡,大江奔涌就不会有雷鸣般的涛声;如果没有疾病的困扰,生活中的人们也许就不会有沉吟后的坚强。听一听盲人阿炳的《二泉映月》,看一看残疾人的运动会,那种努力突破物质躯壳的局限,就是“自强不息”的最好注脚。


“二舅”给我们带来的思考,除了对弱者的同情,还有强烈的“代入感”,即如果我是“二舅”,该怎么办?“二舅”以坚强和乐观的精神,面对人生的不幸和苦难。“二舅们”在逆境中的奋斗,在挫折后的坚强,在苦境里的豁达,以肢体的残疾创造出了慷慨励志的精神。这与我们的生活态度或许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在我们身边,确实存在虽然肢体健康健全,但精神却或多或少存在“残缺”的人。那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沉浸在“小我”的世界里为赋新词强说愁,遇到挫折就消极沉郁,遇到困难就畏葸不前,遇到委屈就矫情抱怨,没有经过苦难生活的锻炼,奋斗的激情和进取的决心就开始委顿,于是,“躺平”“内卷”“精神内耗”油然而生,人生的航船迷失了方向。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失去了四肢和左眼,10次负伤,动过47次手术的特等伤残军人;转业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5年,把一个“后进村”变成了“先进村”;此后又创作了两部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读过“人民楷模”朱彦夫的奋斗故事,无不为之震撼和感动。“人活着,就得奋斗;奋斗着,就是幸福;奋斗不止,幸福就不断。”我们应当自觉传承这种“奋斗观”和“幸福观”。


“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自谓“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的著名作家史铁生,21岁时双腿瘫痪,后来又患有严重的肾病,身体健康饱受病痛的摧残和折磨。他也曾痛苦地想要自杀,但最终却得出感悟:“苦难消灭自然也就无可忧悲,但苦难消灭一切也就都灭。”


病痛、残疾、贫穷、失败,这些苦难与经历,不知道在哪个人生的暗角里等着我们。换句话说,我们谁也无法保证,自己是命运的宠儿,不会被残疾、病痛、贫穷、失败等苦难沾染。唯有逆境奋斗,自信自强,乐观向上,才能真正摆脱“精神内耗”,而实现“精神站立”。贝多芬说:“谁也无法战胜我,我要死死扼住命运的咽喉。”海明威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透过他们的奋斗经历,我们或许能体会一个不甘失败者发自肺腑的呐喊。这难道不是送给我们的最好箴言?


自强不息,就像扎根于乡土的一棵老榆树,虽经风霜雨雪和千磨万击,浑身疙疙瘩瘩如遍体鳞伤,但仍然枝繁叶茂,年复一年地奉献着绿意与荫凉。(方文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