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育更多“种豆得瓜”的乡村故事
眼下,正是豆丹育种的关键时节。灌云县马亮豆丹家庭农场,低矮的大豆叶子已经泛黄,农场主正忙着安排工人将钻入土中的豆丹刨出来,放入育种室中。自从2012年返乡从事豆丹养殖以来,马亮已经和这些大豆叶上的小青虫一起走过近10个年头,靠着这一条条小青虫买车买房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他的家庭农场也发展到700亩的规模,成为集豆丹养殖、技术培训、回收深加工以及附加值研究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科技型农场。(11月15日中国江苏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发展产业是增强造血功能、促进就地就业、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而因地制宜孵育特色产业,无疑更易于形成优势、发展壮大、行稳致远,助力群众就业致富获得感持续提升、全面乡村振兴不断实现新跨越,灌云“种豆得虫”的故事就是个生动例证,给我们有益启示。
灌云是著名的大豆之乡,是黄淮海高蛋白大豆优质产区。豆丹是豆天蛾的幼虫,以豆叶为食,低脂肪高蛋白,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灌云大豆和灌云豆丹两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书,当地藉此打造出包括育种、养殖、销售、加工、餐饮等多个环节的豆丹“一条龙”产业链,成为全国最大的豆丹交易集散地,年销售额近10亿元,带动数万人就业。
有道是,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从本地人在长期种植大豆的过程中养成吃豆丹的习俗,到豆丹成为招待贵客必不可少的特色菜;从“自然生长”损耗至少80%,到攻克室内育种和反季节养殖关键技术实现一年两季稳产丰产;从家庭农场养殖到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豆叶“一条虫”,豆丹“一条龙”,灌云“种豆得虫”的成功实践,让“种豆得瓜”从不可能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其秘诀就在于,善于发掘特色产业资源,善于借助科技力量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善于通过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助推产业做大做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脆甜的延安苹果、绵软的五常大米、清香的安吉白茶、爽口的赣南脐橙……新时代十年,各地因地制宜抓发展,科学规划谋布局,综合考虑土质、气候、劳动力、交通等多重因素,许多特色产业得以培育发展壮大,纷纷茁壮成长为一个个大产业,更不乏像灌云豆丹“种豆得瓜”式的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新动能。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打好“特色牌”,念好“科技经”,激活新业态,打造产业链,“种豆得瓜”乡村故事多多益善。构建彰显地域特色和乡村价值的产业体系,不断做大做强乡村特色产业,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产业支撑,一个个产业兴旺的火热图景正在希望的田野上徐徐铺展。(苏小云)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