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遗传承踏“云”至 蒸腾文化“烟火气”

2023-01-19 10:40:12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共同启动2023年“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抖音策划“非遗过年DOU来播”,哔哩哔哩上线“祥瑞直播家乡年”专题,微博发起“非遗过大年”“焕新非遗计划”话题,酷狗列出“春节”“元宵”主题新春歌单,各大平台还瞄准节日节点陆续推出“赶大集买年货”“晒团圆年夜饭”“点亮中国灯”等线上专区,一系列非遗传承创新实践,搭载着浓浓的年味儿扑面而来。


用镜头记录,在网络展播,掀起直播与讨论,人民群众在“云端”感受喜庆祥和的中国年。此次活动无疑为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觅得天时地利人和的共情时刻,势必为“非遗明珠”“东方智慧”再添“爆款”、狂揽“新粉”。同时更将是一场现实考验,依托话题流量、网络票选、年货直播,用数据说话,来检验传承方式是否符合时代需要、群众需求,并在改良优化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全民共享。


非遗嫁接“家乡年”,让传承回归生活。虽有丰厚底蕴加持,非遗项目亦常面临曲高和寡、远离人间烟火的传承瓶颈。为避免束之高阁成为老古董、老把式,不少保护机构和传承人选择将非遗元素融入朴素生活与现代审美。近年来多地涌现出“遇见慢生活”“工匠工坊”“非遗民宿”等鲜活载体,以及诸如“直播家乡年”“云游非遗”的线上活动,都是在尝试让非遗回归孕育其发展的生活本身,使之更好地反映和融入现实,从供给侧出发去彰显其使用价值和实际作用。实践也证明,只有让非遗元素在寻常生活中“活化”,才能避免其在历史长河中“石化”,也才能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无限可能。


非遗搭乘“直播热”,将传承接入时尚。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生活,曾千百年手口相传实现文化链的延续。时至今日,讲述方式日新月异,传播渠道四通八达,唯有“先利其器”兼收并蓄,才能在现代语境下迸发情感共鸣,避免因代际差而产生交流隔阂。组织策划“直播家乡年”等云端活动,正是将非遗保护、传承与新时代媒体语言、技术巧妙契合,借助直观生动的影像、身边人身边事的平实叙述,以及文旅IP、卡通表情包、“国潮”周边等衍生产品,放大自媒体领域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更可喜的是,得益于新技术的吸纳,更多的青年一代走近非遗,参与“传承与传播”的时代答题,探索“出圈”“跨界”等新兴驱动模式,重构新体系来打破传统壁垒、带动产业融合。


从小众变大众,从独舞变共舞,多姿多彩的非遗文化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生动构成。多元开放的时代为非遗传承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希望,稳定的扶持机制、接续的人才输入也必将为古老事业引进新鲜血液,切实让宝贵的民族文化印记再现生活、焕发新机。(易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