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祭祀成主流 多种形式寄哀思
据民政部统计,4月1日—5日,全国殡葬服务机构累计接待现场祭扫群众5732.53万人次,其中选择绿色低碳祭扫方式的群众3872.21万人次,占67.55%,人们的祭祀观念和祭扫方式正在悄然发生改变,文明、绿色低碳祭扫方式成为主流。
移风易俗,破旧立新。“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祭祀之礼,展现出中国人独特的人文情怀,文化传统不可丢弃,理应传承和发扬,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清明”不仅有“清洁而明净”的意思,也包含着激浊扬清、崇尚文明的新风尚,当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新风尚产生碰撞时,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推陈出新,显得尤为重要。全国已有北京、上海、辽宁等26个省份出台了意见,对选择骨灰海撒、树葬、草坪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采取激励奖补措施,提高了群众的接受度和节地生态安葬设施建设力度。
文明祭祀正在慢慢替代传统祭祀。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清明,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以往大部分人选择焚烧大包小包的纸钱、金元宝和塑料花来表达对先人的缅怀与敬畏之情。而现在,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更愿意选择用鲜花祭扫、网络祭奠、家庭追思会等更加文明、更加低碳的方式来缅怀亲人,寄托哀思。在北京市八宝山殡仪馆举行的一场主题为“亲情祭祀·水溶祭情”的追思活动,家属将写着思念的水溶纸叠成纸船、千纸鹤,轻轻放入水中;在河南洛阳,逝者家属将逝去亲人的骨灰埋放在树下,以树代墓安葬亲人,可见越来越多的开明人士更倾向于采用新型文明的祭祀方式,为清明注入了阵阵“清风”。
文明祭祀,是道德的选择,是进步的体现。其实,当我们明白,祭祀重在“情”而不拘于“形”,都是为了表达对先人的礼敬和哀思,注重的是精神上的升华,所以“绿色殡葬”祭祀方式也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接纳。我们可以通过送上一束鲜花、栽上一棵树苗、敬上一杯美酒、翻翻老相册,写篇回忆录等方式,追忆先人留下的好家风好家训,借此反思宇宙生命,领悟人生真谛。各地也在创新祭扫方式,江苏、山东、河南等地墓园提供“云祭扫”“代客祭扫”服务、山东省创建“无烟陵园”,组织开展“鲜花换纸钱”“丝带寄哀思”等活动,还有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祭祀场景、鲜花祭扫等方便群众缅怀追思。绿色文明祭祀蔚然成风,也实现了传统祭祀文化的迭代升级。
如今,清明节更被赋予了新的、现实的含义:在祭祖的同时,不忘抓住时机春耕生产,踏青春游不负春光。移风易俗,人人有责。随着社会观念和科技的持续进步,民众文明祭祀思想也会与时俱进,让以后的清明节更“清”更“明”。(潘逸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