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执“文旅融合”之笔绘就乡村振兴“新图鉴”

2023-05-03 10:22:54

“五一”假期,旅游景区人流如织,图书馆里书香四溢,影院剧场气氛热烈,旺盛的文旅市场描绘了一幅更充实、更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图景。

从火热浪漫的大理古城到厦门鼓浪屿的晴空万里,从热度爆棚的南京到满是人间烟火的成都,从“远赴人间惊鸿雁,一睹人间盛世颜”的西安到“青春没有售价,淄博烧烤必须拿下”的淄博,全国各地紧抓流量“出圈”密码,五一出游热度持续攀升,一波波“文旅浪潮”狂热掀起。在老街古城里触摸岁月,光影和树木的重叠令人卸下心头的疲惫;看风看云看别样的风景,从日月寻常里感受“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走进博物馆,打开时光隧道,重温历史文化,信仰如炬照亮了未来的路。人在“囧途”,记忆如此鲜活,青春如此热烈,生活如此惬意,环环相扣的“美好”与足迹一起纳入了“行囊”,道不尽的温暖,道不尽的浪漫,道不尽的情深意长,文旅的多彩和内涵在我们眼前异彩纷呈。

毋庸置疑,文化和旅游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而旅游则是文化的载体,“五一”的文旅“爆款”把“氛围感”拉满,让风景秀色与文化底蕴融合为一,让山川地貌与桑麻农事相互映照,让民俗风情与新业态互融共促,农耕文化、天成之景、民俗意趣、历史传承都是一个地方别具特色和风格的“IP”,让地域焕发出文旅的澎湃活力。如江苏将IP形象融入到短视频、主题宣传片中进行推广,将地域文化资源和“水韵江苏”元素融合,文化符号“跃”然而出;再如浙江围绕“万年上山、五千年良渚、千年宋韵、百年红船”的文化元素打造出“印象西湖”“富春山居”等系列文旅IP......如今的文旅市场,具有分众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只有把沉睡的资源“唤醒”,保留乡村的“原味”,提升乡村的“颜值”,挖掘乡村的“内涵”,打造更多的“爆款”和“爆点”,才能更好地吸引和留住八方来客,形成快速引流、热度持续的良性循环局面,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产业是特色文旅的依托,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产业要擦亮“专”字招牌,将农产品和文创、趣味采摘和农村电商等相结合,在强链、建链和补链上聚力,让品牌“叫得响”,让销路“打得开”,让游客成为“常客”,让买过的人群成为“回头客”,把“品牌名片”擦亮,推动品牌价值向经济价值持续转化,构建“擦亮一张名片,兴旺一片产业,带富一方百姓”的发展格局。

文旅是一个地方的形象背影,也是精神投影。立足地域资源优势,要找准发展定位,把故事讲述好,把品牌打造好,让文旅之“形”千姿百态,让文化之美“各美其美”,创新发展“文旅+农业”“文旅+教育”“文旅+体育”等新业态,运用大数据、5G、云计算等数字化新技术开发更多沉浸式、交互式、体验式文旅项目,不断深度探索文旅融合的整体发展,执“文旅融合”之笔绘就乡村振兴“新图鉴”,打造出更加靓丽的“文化和旅游”风景线。(郭素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