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精神“耀满苍穹”,青春奋斗“炬火长燃”
北京时间2023年5月30日18时22分,翘盼已久的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两个航天员乘组拍下“全家福”。
小小的“全家福”意义非凡,“天宫”逐梦的背后凝结了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和航天人的创新智慧和飞天梦想,体现的是一代代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
航天事业是吃苦的事业,但航天人却甘愿吃苦。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无论是夏日酷热难耐的茫茫荒漠还是冬日寒风凛冽的戈壁深处,无论是在“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还是在“魔鬼城”的罗布泊荒原,无论是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生命禁区”还是神秘恐怖的“死亡山谷”,都印刻着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的足迹。深夜的研究室灯火通明,装配车间马达轰鸣……一代代航天人面对极其艰苦的自然条件和技术限制,不分昼夜地超负荷工作,全天候不间断地反复实操训练,千锤百炼接受枯燥漫长的“天梯”训练,凭着“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不怕吃苦、发愤图强,终于在河西走廊上建起能够担负载人航天任务的东风航天城,实现了中国人的“飞天梦”。
载人航天事业是千人一枚箭、万人一杆枪的事业。从第一颗卫星成功发射,到党中央正式决定上马载人航天工程,从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到神舟五号飞船实现浩瀚太空第一位中国访客,再到神舟十三号刷新在轨时间和快速“回家”……一次次堪称完美的表现背后,是一代代中国航天人一次次向艰难险阻发起冲锋,不因遇到挫折而气馁,不因取得成功而懈怠,体现了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和义无反顾的战斗精神。
载人航天是航天人怀着“铺路石”的初心,用生命不断探索的神圣事业,一代代航天人不计得失、淡泊名利、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的无私坚守与飞天的辉煌一起,书写了中国航天史上最壮丽的史诗。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从零起步,一代代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接续奋斗,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征服一个又一个高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航天领域“卡脖子”问题,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航天强国之路。从中国女航天员首次太空漫步到创下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最长纪录,从18圈缩短至5圈,从原先耗时近1天的回家之旅如今缩短到9个小时……中国航天人一路接续攻关,突破了一项项关键技术,取得了一个个辉煌成就。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青年人要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航天精神,主动到一线“吃劲”岗位上接受磨练,在饱经“风吹雨打”中壮筋骨、长才干,在基层的广阔天地里,聚焦乡村振兴、疫情防控、项目建设等一线工作,把吃苦看成是一种担当、一种责任,敢啃“坚硬骨头”、善接“烫手山芋”,敢于直面矛盾、敢于较真碰硬,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畏惧,勇于接受挑战、积极克服困难,在艰苦奋斗中淬炼过硬本领。要涵养奉献情怀,做新时代敢于吃苦、善于吃苦、乐于吃苦的“吃苦人”,面对乡村振兴、基层治理面临的新问题,年轻人当破除惯性思维、拓宽发展眼界,以新思路、新方法、新本领研究新情况、分析新问题、破解新难题,做新时代勇于改革、善于创新、锐意进取的奋斗者,做新时代能打胜仗、善打胜仗、会打胜仗的“战斗者”。(徐国民)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