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奏响产业振兴的“土特产”主旋律

2023-05-31 11:16:00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路径和长久之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三个字琢磨透”,这为做好产业振兴工作指明了方向。


“土特产”的“土”意味着要充分发掘当地自然资源,用好一方水土。我国领土幅员辽阔,农林渔畜传承千年,每一片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物产。近年来,不少地区顺势而为、因地制宜,充分发掘当地资源。从新疆的吐鲁番葡萄到山东菏泽的牡丹,从黑龙江的五常大米到云南昆明的鲜切花……这些地区因地制宜,运用当地自然资源这块敲门砖,打开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大门。


挖掘当地自然资源,一方面应当充分保护当地自然环境,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做好当地环境保护,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乡村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查阅资料、走访的方式深入基层,充分挖掘、了解、掌握本地人文历史、产业特点、人才信息等关键信息,为打造特色产业链奠定基础。


“土特产”的“特”,就是发掘本地特色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点赞过的平遥古城就是最好的例子,要做好“特”字文章,就是要发掘当地的特有资源,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无论是饱含丝路文化的泾阳茯茶还是广西巴勒村的传统竹编,无论是江苏苏州的水乡古镇还是四川乐山的石雕古佛……它们都彰显着当地文化的独到之处。


发掘本地特色文化,需要从高产量向高质量转变。乡村不仅要充分挖掘本土特色文化资源,将乡村文化资源打造成文化品牌,还需要增强本土文化的吸引力,通过本土的特色文化表演、特色建筑展示与新媒体融合,依托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拓宽宣传渠道,以宣传片、直播等形式,充分展现出当地的特色文化习俗,让本土的特色文化走到公众的视野中。


“土特产”的“产”,就是要形成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能够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是提升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柳州的螺蛳粉、西安的油泼面、四川的火锅底料等预包装美食产品迅速成为当地高人气的“土特产”,这些土特产的出售不仅带动了当地产品原材料种植、养殖业的兴起,还带动了仓储物流、加工销售的发展,堪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典范。


在促进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各地也应向这类榜样学习,通过发展产品向发展产业的转变,延长本地土特产产业链,提升产品价值,打造出一批彰显本地特色,承载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兴产业。


产业的振兴是乡村振兴之首,“土特产”是产业振兴之基,只要我们立足“土”、发扬“特”、形成“产”,就一定能够做好产业振兴这篇大文章,让乡村振兴的画卷在中华大地上徐徐铺开!(张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