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协同发力,共促高校毕业生稳就业

2023-05-31 10:20:37

从2002年至2022年,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已由145万人上升至1076万人,2023年预计达到1158万人,比去年足足增加了82万人,不仅如此,去年毕业的1076万人,仍有很多人未就业,再加上部分公司业绩不好,纷纷赶着裁员降薪,所以,今年的毕业生就业压力远超以往,就业难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更多机会,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共同发力。


政府主导,优先政策提质加力。充分发挥政策在解决毕业生就业困难中的关键作用,大力挖掘政策性岗位。积极协调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开发一批公益性岗位,采取“财政补贴一部分、用人单位补助一部分”的形式,过渡安置难以通过市场渠道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同时在公务员、事业单位招录考试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职位进行专项招聘,引导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就业。通过出台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强化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对高校毕业生创业的给予免费创业培训、创业担保贷款、创业房租补贴、创业孵化补贴等政策支持。积极鼓励支持毕业生就业项目,对吸纳毕业生就业的创业项目给予社保补贴、税费减免、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支持市场主体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


校企合作,搭建双向对接平台。搭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接平台,打通岗位“信息鸿沟”。不断强化就业指导,学校通过安排专业教师对毕业生进行指导和培训,及时提供就业岗位的动态信息资源,举办专题讲座分析就业、考研、创业的未来趋向及走势。校企联动,举办招聘会。学校和企业要加强沟通合作,由学校提供场地,引导企业在校内举办招聘会。依托新媒体推动就业岗位信息。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积极推广“直播带岗”模式,利用大数据技术,根据毕业生意愿、专业、技能等特点,精准推荐适合的岗位信息,提高供需匹配效率,推动实现与重点用人单位有效对接。


勇于尝试,善于抓住就业机会。高校毕业生要主动寻找机会,勇于尝试,积极进入政策性岗位。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可以通过当地人社部门,申请成为见习生、临聘人员等公益性岗位,一边积累社会经验,一边寻找更好的就业岗位,切勿眼高手低放弃现有的就业机会。目前,国家大力倡导地摊经济,毕业生可以围绕地摊经济,不断尝试,自主创业,积累社会经验。


就业是民生改善的温度计、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毕业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共同发力,协同推进,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与就业扩容提质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王彬)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