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评:深悟“端午情结”,涵养“家国情怀”
“蓬蒿青素逢端午,香艾清新插锁旁”,时临仲夏,岁至端午。端午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从屈原怀石投江的坚毅到将百姓把饭团、鸡蛋、雄黄等投入江中以追思先人,从“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传承咏叹到“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的团结奋进,传承爱国精神、涵养家国之情向来是端午节的鲜明主题。在这样的节日里,人们以沐兰汤、悬艾草、包粽子、佩香囊追忆屈原,感受屈原的高尚人格与伟大情怀,文化“根脉”里激荡起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文化馥郁飘香,情怀真挚隽永。
屈原执着追求美好理想,心怀祖国,佐君恤民,在民生凋敝时、民族危亡间,屈原抱定心中信念,虽两次被流放,却仍孜孜不倦地“上下求索”,以满腔热忱和苏世独醒表达了自己的志向:“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汨罗江浸润着他忠诚的血液,激荡着绵延不绝的亘古情怀。“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抚今追昔、再忆屈原,这份情怀、这种精神如熊熊燃烧的“火炬”照亮了征程,汨罗江水涤荡着我们的心灵,屈原深爱国家的情感和高洁的品格砥砺着我们的强国志,激发着我们不懈奋斗、不负使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矢志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才能始终不渝、百折不挠,不论风吹雨打,不怕千难万险,坚定不移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 屈原将满腔热血倾注于伟大事业,不随浊流、不乱心志,如沧浪之水奔腾澎湃,矢志不渝地追寻着济世之道,其忠贞爱国、矢志不渝的气节流传千古。打开党史长卷,在追寻真理的道路上,燃烧着光亮的火焰,也布满了横生的荆棘,一代代仁人志士在探寻真理的道路上不懈求索,即使历经劫难、处境困难,依然高举“精神火炬”,激奋、充实的岁月在历史的书页上留下了一串串音符,铿锵的旋律穿过时空隧道,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历史的浪潮拍打着时代的堤岸,屈原的铮铮傲骨屹立于天地,雄浑浩气涤荡于寰宇,满身的文韬武略闪耀着震烁古今的光芒,心中有骏马奔驰赴征程。香草美人喻忠诚,纵使遭受放逐、遭遇不公,屈原昭然之忠心从未动摇,他的爱国理想和民生夙愿扎根在楚国大地,投江以明志,身死依然魂萦故土。灵魂因爱国而伟大,理想因爱国而崇高。
爱国,就是要以身许国、不懈奋斗。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中扬起浩浩风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事业是奋斗出来的,“奋斗”就是一种能够冲锋在前、聚势聚能的力量。奋斗出来的天地无比辽阔,奋斗出来的征程厚积底气。新时代的奋斗者,当立志高远,有大的视野、大的胸襟、大的情怀、大的建树,像袁隆平一样种下梦想的“种子”,像黄文秀一样播撒“幸福”的种子,让“理想的种子”生长青春之花,环绕着党、国家和人民,踏出坚实步履,实现远大抱负。为国为民,我们当矢志不渝;对待事业,我们当敬业担当,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时代而奋斗,在朝气蓬勃与活力洋溢中奋发、成长,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坚实力量。(文/郭素娇,图/青声漫语工作室)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