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文化互鉴之光”照亮“民族复兴之路”

2023-07-04 11:14:29

7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致贺信。他指出,在人类历史的漫长进程中,世界各民族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标识的文明。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互学互鉴,将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实现共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彰显着其独具特色的时代价值。在浩瀚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从黄河长江流域到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从印度次大陆到中南半岛等地区,无不孕育着众多古老的文明,彼此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绘就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壮丽篇章。数千年来,各国文明在思想、艺术、宗教、经济、科技等各领域交流互通,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之间汇聚交融,共同组成了多彩多姿的文明大家庭。


可以说,中华文明虽历经5000多年的发展演变,却始终一脉相承、历久弥新,就是因为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在不断交流中根脉相通。正因如此,世界上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才共同构成了绚烂多彩的人类文明图谱,让世界因多彩而更加美丽,让人类文明的百花园愈发生机盎然、姹紫嫣红。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发展。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同文明之间是冲突还是对话、是对抗还是合作,已成为人类文明何去何从的“时代之问”。而中国以文明交流互鉴,为解答这一时代之困惑提供了新思路,展现了中国对促进文明发展的深邃思考和责任担当。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中国在亚洲和世界范围内开展了多层次多领域的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活动:中外人文交流领域结出累累硕果,中俄、中法、中南等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相继建立,文明交流互鉴思想正在深刻影响世界……进一步加深各国相互理解,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世界和平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让璀璨夺目的文明之花再次在亚洲大陆上竞相绽放。


“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当今世界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变局中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成为我们当前和未来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难题。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仅靠一国或一种文明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凝聚各方发展共识,才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寻求新视角、新方案。多年来,中国始终倡导发扬“和谐共生、和合共生”的理念精神,展现了东方智慧和大国胸怀:“一带一路”倡议从一国主张到被写入联合国文件,每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宾客如云,亚投行从主要集中在亚洲逐步扩展至全球,中国—东盟高质量合作发展势头喜人……我们架设起绵亘万里的文明“连心桥”,使古老的丝绸之路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让文化命运共同体掀开了崭新一页。


文明互鉴之光,照亮民族复兴之路。交流互鉴,个体文明才能生机勃发;求同存异,人类文明才能丰富多彩。随着文明交流互鉴画卷的铺展,持续为文明和谐进步注入强大正能量,必将共同迎来路路相连、美美与共的新未来。(王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