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撬动“万亿市场”,“鹰击长空”燃动中国引擎
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含量高、创新要素集中,发展空间极为广阔。3月29日,在民航局推进低空经济发展专题新闻发布会上,民航局综合司副司长孙文生表示,民航局将在航空器适航审定、低空飞行服务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市场准入、安全监管等方面加强研究和谋划,在奋力开辟低空经济新赛道中贡献民航力量。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国家的战略部署,我国的“低空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今年全国两会,“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踔厉奋发,从雄厚的产业基础到政策的多重倾斜,都显示出国家对于这一新兴经济形态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多省多地纷纷抢抓这一战略机遇期,以低空为新的发展领地,铆足干劲向前冲。
曾经,我们向往蓝天;如今,“低空经济”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科幻梦想,而是真切可感的现实生活。以前梦想中外卖“从天而降”、打“飞的”上班的全新场景,现在已然开始在人们的生活中悄然上演。数字时代的悄然来临,带来的不仅是交通方式的革新,更是生活方式和生产模式的深刻变革,让大家看到了未来生活的无限可能,也让人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丰富应用场景,推动“低空经济”发展向“新”而行。我们应当紧密跟踪研判前沿技术,加快前沿应用场景的塑造和拓展,推动航空器与各种产业形态的深度融合。目前,我国民用无人机已在农林牧渔和娱乐航拍领域率先实现行业普及。城市场景和物流应用的管理模式与技术标准已初步具备普遍推广的基础,海岛、山区、沙漠等运行实践持续开展,有人/无人协同运行、载人飞行等已进入试验验证阶段。丰富营销手段、加强宣传引导等措施,不断优化低空产品与服务的消费环境,将有力提升机构和普通人群对低空经济产品与服务的消费意识和参与度,使“低空经济”真正成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诚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低空经济”同样如此。目前,我国“低空经济”的规模仍然较小,要想实现产业集群的新优势蓄力、新场景的起飞、新业态的落地,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注册通航企业690家,运营航空器2900架,月均飞行11.4万小时,分别是2015年的2.5倍、1.5倍和1.8倍;国内注册无人机126.7万架,同比增长32.2%,持无人机操控员执照的有19.4万人;全国通用机场449个,是2015年的7.4倍……一串串数字恰恰也说明,“低空经济”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多措并举,就一定能够推动我国“低空经济”振翅腾飞,让天空变得更加繁忙和多彩。
提升基础建设,让低空经济无忧起飞。低空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当着眼于便捷、智能等特点,以满足市场和人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增加通用机场的数量、提升机场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打通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优化服务品类等措施,由此打造出一批综合性、智能化、集成型的无人机起降场所和服务基地,将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
振臂展翅,向空而行。“低空经济”是一片广阔无垠的蓝海市场,蕴藏着无限的发展机遇和可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完善政策措施、提升基础建设、丰富应用场景、攻克核心技术,就一定能够推动我国“低空经济”实现更加繁荣和发展。让我们携手共进、振翅高飞,在“低空经济”这片广阔的天空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祥睿)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