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端稳端牢“中国饭碗”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粮食产量得以实现的基础。在当前增产难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我国启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目前,各地正全力以赴提升粮食产能,确保粮食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对我们这样一个有十四亿多人口的大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任何时候都是真理。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粮食安全不仅关乎十四亿多人的“一日三餐”,更关乎国家安全,要端稳端牢“中国饭碗”,就需要主产区、产粮大县当好粮食生产主力军,拓展粮食增产新空间,为农业生产插上“科技翅膀”,提升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水平,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力夺取粮食丰收,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要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就要在提质量、保数量、拓空间上下功夫。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由当时的资源、环境、经济、技术条件决定,生产能力提升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建设的过程。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必须做好耕地这篇大文章,坚守耕地红线,提升耕地质量,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因地制宜开发盐碱地,拓展粮食生产空间。提升农田抗灾减灾能力,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护好“饭碗田”,让盐碱地变身“新粮仓”,让我们的粮食安全根基更稳、更牢。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3%,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3%,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良种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5%,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坚持科技赋能,才能为种粮带来更多的可能,持续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落实,让更多科技特派员在田埂上为民解决农技问题,鼓励引导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的“金扁担”越挑越稳,擦亮农业绿色底色,希望田野更有希望。
调动群众种粮积极性,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农民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力军,主产区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压舱石。粮食生产事关每一个种粮农民,要让他们尝到种粮的“甜头”,才能越干越有劲头,越干越有盼头。“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一定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在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中,用好政策补贴,保障农民种粮有收益,减少种粮风险,坚持产量产能一起抓、数量质量一起抓、生产生态一起抓,让农民种得好、卖得好,推动粮食产能迈上新台阶。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实现“千亿斤”新目标,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科研人员攻克更多“卡脖子”问题,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夯实资源基础,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耕耘在希望田野,用勤劳智慧换来片片金黄“好丰景”,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文/李茜)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