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足“绣花功”,让博物馆“大学校”更好发挥教育功能
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与研究”。公布第五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单,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正式开馆,举办“千年秦汉 博物古今”博物馆之夜活动……这一系列新发布和活动揭幕,集中展示了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最新成果,进一步扩大、拓宽、延伸了“5·18国际博物馆日”的影响力。
“国际博物馆日”既是全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大盘点”,也是全社会共创共享文化遗产资源、提升全民关注度和参与度的良好契机。陕西推出87个专题展览、422项文化教育活动、160多项惠民服务举措,以及上千场次的宣传传播活动;北京举办“北京博物馆月”,以办好“群众的节日”为宗旨和目标,推出展览、文创、观影、阅读四个主题活动周和各类文化产品;四川和重庆举办川渝地区乐舞文物展,成立川渝地区留法勤工俭学红色资源保护传承联盟、川渝地区文物鉴定与学术交流联盟……连日来,各地区各部门围绕“博物馆致力于教育与研究”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了热烈的活动氛围,吸引了更多人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爱上博物馆。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走进博物馆,品读馆内墙上厚积薄发的一篇篇序言,沉浸式参观和解读文物,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将极富创意的文创产品带回家……近些年来,“到博物馆去”蔚然成风,“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打卡博物馆成为了实至名归的假期“顶流”,越来越多的公众将博物馆视为学习中华文化的“第二课堂”。前进路上,为“博物馆热”持续“保温”,让博物馆更贴近大众生活,更好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触摸历史脉搏、感知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定能切实增强亿万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精美珍贵的文物、活态流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庄重严肃的革命旧址、类型多样的世界遗产地……遍布祖国大地的文化遗存和山川风物为我国博物馆提供了丰富素材和来源,也让博物馆成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重要公共文化机构。发挥好博物馆“大学校”作用,坚持守正出新,让博物馆里的文物化身一位位讲师,将历史的故事一件件讲述,将博物馆带到群众的身边,让博物馆教育落地生花,让传统文化更好地浸润当代生活,定能让人们在回望历史中珍惜美好生活、增强奋进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博物馆建设要更完善、更成体系,同时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广袤神州大地上的一个个博物馆,是中华文明灿烂成就的集中展示,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以“国际博物馆日”为奋斗新起点,在策展、讲解、社教、研究等方面下足“绣花功”,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火起来”,博物馆这所“大学校”就一定能更好发挥教育功能,起到提振人民精神气质、支撑国家繁荣强盛的重要作用!(苏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