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苏“四好农村路”品出“三本账”
因地制宜建设农村公路,有效保护原有地貌;串联市场、企业、村组,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建设环太湖跨省环线,推进文化和旅游进一步融合……近年来,江苏持续完善“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乡村发展驶入快车道。
“建设时见山绕路、遇水架桥”,“有的路段高差近10米,施工时曾考虑将公路改建得更平坦,但最终还是选择顺应高低起伏的自然肌理,在砂石路上直接铺水稳和沥青”……无论是365公里的溧阳一号公路,还是66公里的千垛美路,江苏全省“四好农村路”提升改造过程中,为啥做到与山水林田湖统筹融合,让路与周边环境自然镶嵌、交织“生长”?那是因为从规划之处、到建设始末,都算好了一本“生态账”。始终清醒地怀着一本“生态账”,就会“修路不只看路”,而是将修路作为保护生态的新契机,路修得越多、沿途生态环境就修复得越好。
在宿迁沭阳县新河镇,改造虞姬路等9条“四好农村路”后,沿路先后建成10多个花木集散市场,当地特色产业链条得以延伸,开启“买全国、卖全国”模式。宽敞的虞姬路激活乡村产业动能,是江苏完善“四好农村路”、算好明明白白“产业账”的一个缩影。江苏全省农村公路里程14万公里,实现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全覆盖;但是,在江苏考量“四好农村路”的功能成效,不能停留于“就路论路”,只着眼于“规划发展村庄等级公路基本全覆盖”、“自然村硬化路全通达”,还要看农村公路对农村产业发展的铺垫作用,真正回应了乡村群众“要想富先修路”的期盼热望。
建设农村公路因地制宜有效保护原有地貌,串联市场、企业、村组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建设环太湖跨省环线推进文化和旅游进一步融合……江苏“农村四好路”能够由“交通线”拓展成“风景线”,从“通上车”升级到“富一方”,关键在于建设当中拿出看精细的“绣花工夫”,凸显出“一张蓝图绣到底”的理性“政绩账”。正因为有细之又细的“绣花工夫”,南通三星镇与川姜镇之间的“断头路”才得以打通,带动1万多间店铺的叠石桥家纺城蓬勃发展;正是照着规划一任接着一任干,全长21公里多的环太湖公路才能最终成型,将苏州湾体育公园、东太湖大堤等文旅地标串珠成链,吸引越来越多游客体验“赛程就是旅程,比赛就是度假”,让“滚烫留量”给当地消费经济带来“绿色增量”。
“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角度打量江苏“农村四好路”,能够品出不同的韵味与价值。清清楚楚算好了“生态账”、“产业账”和“政绩账”,四通八达的“四好农村路”,衍生“农村公路+”新模式,沿路的生态、产业、文化互为支撑协同发展,自然也就成了“风景线”和“富民路”,串联起人民群众的满满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连予)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