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花”绽放基层,此时应有掌声
推进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企业科研生产、创业带动就业……近年来,江苏一批高校毕业生选择投身各行各业基层一线,凭着执着和坚守,成为各自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优秀人才,为基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充分激发高校毕业生投身城乡基层、企业生产一线干事创业、锻炼成才的热情,日前,2024年江苏省“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事迹巡回宣讲会首场活动,在南京师范大学举办。
“最初选择干农业时,爷爷奶奶极力反对,因为他们努力了很多年终于来到了城市,而我却又要回到农村……”给选择投身基层一线的高校毕业生多一些掌声,让他们感受到在前行的路上自己并不孤单。如今,高校毕业生就业意愿多元化愈发凸显,许多年轻人依然向往城市的高楼大厦和商业繁华,职业选择依旧是围绕城市的金融、信息技术或者广告等行业。然而,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在城市,一些人找不到工作没事干;在农村等基层,多的是事情却没有人干”。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通过“三支一扶”计划等途径,走向那些需要他们才能和激情的基层岗位,无疑值得掌声肯定。
随着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到了一定阶段,对产业技术人才、公共服务岗位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选派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帮扶乡村振兴服务项目,切合基层一线用人需求和服务群众需要。江苏省“三支一扶”计划相关政策,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从事教育、农业、医疗以及乡村振兴工作,不仅为基层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新舞台。落细、落实政策的每一条措施,激活、激发每一处可能被忽视的资源,催生高校毕业生迸发创新精神和时代责任感,为“青春之花”绽放基层响起暖心的掌声,让走向基层的大学生真正定下心、扎下根。
要想让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愿意到基层去,仅有政策的支持是不够的,还需要完善的机制来为他们提供必要保障。这包括但不限于职业发展规划、完善生活保障、认可工作成就等方面。比如,为到基层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职业培训机会,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更快更好地成长;通过提供住宿补贴、交通补助等方式,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更重要的是,要确保他们在基层的努力和成就,能够得到及时而且充分的认可,多用“掌声”激励他们焕发新的工作热情。
掌声并不全是肯定或激励,有时候还有理解和宽容。青春既是成长的关键阶段,也是一往无前冲闯当中的试错最佳时期,对于那些勇敢选择到基层去的高校毕业生,无论是社会还是家人,都应该给予更多理解和宽容的掌声。尤其是在他们工作和生活遇到挑战和困难的时候,少一些指责和否定,多一些指导和帮助;建立健全更为宽容的试错机制,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和成长,激励更多年轻人到基层绽放“青春之花”。
多用真诚的热情掌声、而不是冷漠的质疑白眼,引导高校毕业生奔赴基层,有理由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青春之花”在基层绽放。让我们为这些勇敢的年轻人多一些掌声,为他们的未来多一份美好的期待。(连予)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