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听到中国科技开放合作的最强音
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两院院士大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要深入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开放合作中实现自立自强。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让科技更好造福人类。
加速高质量发展步伐,科技创新是关键。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近年,我国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第一颗6G卫星发射成功,北斗导航提供全球精准服务,国产大飞机实现商飞,高铁技术树起国际标杆,新能源汽车为全球汽车产业增添新动力,生物育种、新药创制、绿色低碳技术助力粮食安全和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建设。科技创新无疑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当前,全球科技创新日新月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全球经济结构正在重塑,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坚持高水平开放包容,和合环境再优化。科学无国界无止境,国际环境越复杂,越要敞开胸怀、打开大门,统筹开放与安全,在开放合作中实现自立自强。我国始终深入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科技创新重要力量共同应对风险挑战、促进和平和发展。2023年11月,与美国、英国等28个国家及欧盟共同签署了《布莱切利宣言》,建立对人工智能产生风险的科学认知,识别需要共同关注的风险,并制定跨国风险缓解政策。先后牵头加强气候变化、空间、健康、能源、农业等国际科技合作,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为解决世界性重大科学难题贡献智慧,我国基本形成鼓励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政策环境。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当前,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的复杂性、系统性、协同性显著增强,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协作对于应对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具有重要意义,需要营造有全球吸引力的创新创业创造生态,共同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发展环境。
加大高效益外引内输,合作互惠赢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前瞻谋划和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我国积极主动发起国际科技合作倡议,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订110多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我国积极与各方共享科技发展成果,中国空间站、西藏羊八井宇宙线国际观测站等已成为国际科技合作的大平台。实践证明,中国的科技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科技进步也需要中国。我国坚持科技领域开放合作的原则,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努力增进国际科技界开放、信任、合作,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大力支持世界各国科研人员联合攻关,切实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
大道致远,海纳百川。科技创新不是“独角戏”,更需要“大合唱”,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勇攀科技高峰、破解发展难题,推进科技创新成果更多更好造福人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龚雪)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