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起守护信息安全 推进网络可信身份战略

2024-07-28 10:09:49

近日,公安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发布了《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旨在强化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推进并规范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建设应用,加快实施网络可信身份战略。这一举措无疑为构建更加安全、便捷的网络环境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空间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然而,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也带来了诸多安全隐患,如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等问题频发。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国家亟需建立一套完善的网络身份认证体系,确保网络空间的安全与可信。《办法》的出台,正是响应了这一时代需求,为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提供了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撑。据悉,智联招聘APP等网络服务商将率先接入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

准确把握核心要义,全面强化数据和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办法》的核心内容主要围绕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的定义、申领条件、使用场景、数据和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等方面展开,可谓精准施策。《办法》指出,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是指国家根据法定身份证件信息,依托国家统一建设的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为自然人提供申领网号、网证以及进行身份核验等服务。这一定义清晰界定了公共服务的内涵和外延,为后续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办法》明确规定了公共服务平台处理个人信息的“最小化和必要性原则”,要求平台在提供公共服务时依法履行告知义务并取得用户同意。

倾听民意回应关切,为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提供更加全面具体的法律指导。在构建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倾听民意、回应关切至关重要。为此,应制定更加全面具体的法律指导,确保政策既符合技术发展趋势,又贴近民众实际需求,《办法》及时回应了网民对于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的具体需求和管理举措。一方面,公众普遍认为这一举措有助于强化个人信息保护,提升网络空间的安全性和可信度;另一方面,舆论也对如何确保公共服务平台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表示关切,希望相关部门能够进一步加强监管和技术支持,依法建立并落实安全管理制度与技术防护措施。

以法治之力护航网络强国建设,《办法》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在推进网络可信身份战略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强化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提升网络空间的安全性和可信度,还将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期待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办法》能够不断完善并顺利实施,为构建更加安全、便捷、可信的网络空间贡献力量。(易水寒)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