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沉睡”场馆设施,让全民健身“旺”起来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今年8月8日,是第十六个全民健身日。巴黎奥运赛场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奋勇拼搏,激发广大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人人健身、天天健身、科学健身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全民健身事业向纵深发展,反映出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去哪儿健身,是群众关心的问题。各地因地制宜想对策,推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强基础、提质量、优服务、增效益。截至2023年底,我国体育场地增至459.27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89平方米。大型场馆更加亲民,“15分钟健身圈”举步可达,“国球进公园”“国球进社区”惠及更多基层群众……在此同时,有的体育场馆和设施的闲置状态却不容忽视。尤其是暑假的到来,学生放假之后,有的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随之“沉睡”。我国以学校为主的事业单位体育场地面积占比超过40%,激活校园里“沉睡”的体育场馆设施资源,更有力推动全民健身热潮。
2023年施行的新修订的体育法第86条明确:“鼓励和支持机关、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设施向公众开放。”早在2017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鼓励学校免费或低收费对社会开放,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学校体育场馆开放。为了有效推动全民健身及体育产业发展,国家及相关部门近年来出台的政策文件、法律法规,对开放校园体育设施作出了明文规定,“支持中小学对校园体育场地设施进行社会通道改造”“新建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应在规划设计时,创造向社会开放的条件”……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公众的欢迎,但是部分校园的体育场馆设施开放率仍然较低,能不能激活“沉睡在”校园里的全民健身资源关键,在于能不能有效打消学校的顾虑。
国家政策明确了学校有着推动体育设施开放的义务和责任,但是由于安全责任不清、经费保障不足、专业化管理程度不高等原因,导致一些学校的开放意愿不高,不执行或者选择性执行相关政策。特别是暑、寒假期间,向社会开放学校体育设施而增加的维护保养成本,以及人员经费保障、假期专业管理人员缺乏等实际情况,令不少学校望“开”却步。学校开放体育场馆设施,客观上存在师生和校外人员的人身安全、场馆及体育设施的财产安全等风险,如果发生安全事故,学校很容易陷入责任归属不清的尴尬境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让“沉睡”在校园里的体育场馆设施,和城乡居民全民健身需求完美契合实现“双向奔赴”,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多方共同发力。一方面,是政府加强统筹规划并增加资金投入,为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是学校积极探索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设施的管理与运营,同时将开放设施的安全责任明确分配给地方政府、运营者及保险公司。近日,江苏多所高校通知,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让体育设施不再在暑期“沉睡”,与市民共享体育资源。因地制宜、集思广益,消除学校的顾虑,解决资金及管理问题,激发学校积极性,让假期“沉睡”的闲置体育场馆“活”起来,推动全民健身更加“火”起来、“旺”起来,以全民健身“流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增量”。
踏上新征程,全民健身事业必将蓬勃发展、再上层楼,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增添动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健康基础和强大精神力量。(郧岗)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