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指数“攀升”展现活力中国“风劲潮涌”
国家统计局25日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创新指数达到165.3,比上年增长6%,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展现活力中国“风劲潮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靠创新进,靠创新强,靠创新胜,正是国家发展的底气所在,创新指数持续攀升,奋斗前景必将更新。
嫦娥揽月、北斗组网、天问奔火等大国重器绽放在逐梦九天的征途,“新四大发明”的高铁、“说走就走”的共享单车和“一键可购”的淘宝世界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众,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中国创新”跑出“加速度”,成为国家发展的“火箭燃料”。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的创新力排名较去年上升一位至第11位,是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4年的第11位,各个产业加速升级换代,更多的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一批批新模式、新业态、新科技走出国门,“中国创新”动能澎湃,奏响时代强音,我国在全球竞争的赛道上正加速超车。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从“科技救国”“科技报国”再到“科技强国”,“从0到1”的背后是一个个科技尖兵、科技方阵的前赴后继,是无数科学家秉持许党报国的崇高信仰矢志奋斗,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立起了一座座闪耀的丰碑。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越来越多的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逐步成为落实国家科技战略的“排头兵”。北斗卫星核心团队平均年龄36岁,长三甲系列火箭总体设计团队平均年龄不足30岁……广大青年人才以“干一行钻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点燃“创新之火”,最大限度把其专业素养、科研能力转化为科技成果产出的动力。
创新指数上升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数字”,与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生活品质息息相关。“数”连着“质”,从智能窨井盖到医院实现远程AI诊断,从数据共享到不见面审批,从高铁拉近距离到无人机解放双手,科技创新改变生活、为民生带来福祉。医疗领域创新指数上升了,会有更先进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教育创新上升了,会带来更优质、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应用,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创新。创新指数的增长,展现出中国创新活力奔涌,发展“引擎”始终强劲。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当厚培“创新之土”,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让发展新空间更加宽广,让发展新动能奔涌不息,结出更多“发展之果”,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陈华彬)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