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乡贤反哺”凝聚乡村振兴人才力量

2019-08-03 18:00:30

作为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主体,乡土人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留住和培育乡土人才方面,我市擦亮本土“金字招牌”,用好用活人才资源,让很多源自民间、扎在基层、成于乡土的传统技艺传承人、种养大户、高级技能人才破“土”而出,为实现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积蓄力量。

在东海县水晶文化创意产业园里,孙睿正在为刚入职的员工指导3D建模设计。孙睿告诉记者,2009年他创办了水晶雕刻技能培训学校,将多年积累的水晶加工工艺流程整理汇编成教材,用于日常教学,打破了师带徒的传统模式,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独具特色的培训机制。

作为一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孙睿边苦练个人技艺,边传好雕刻技艺“接力棒”。几年来,他累计为水晶行业输送了2000多名水晶工艺人才,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乡土人才。东海水晶产业从粗加工到装饰观赏收藏,从“提篮小卖”到走向世界,每一次的惊艳转身,都见证着东海水晶乡土人才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生动实践。

对于刚开始接触剪纸的孩子,管艳总是很耐心地给他们讲解每一个细节、难点。管艳把剪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精神一个符号向孩子们推广。除了这里,在管艳的老家灌云,当地政府将她的“剪纸大师工作室”搬进校园。现在,她的学生多达上千名。考虑到传统授课容易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这几年,她在传统授课的基础上,开始琢磨起网络教学。

非遗传承人是乡土人才中一支重要的队伍。我市通过建立和推广技能大师工作室、传统技艺研习社,支持鼓励非遗传承人、能工巧匠等通过“名师带徒”模式延续技艺传承。

乡土人才来源于民间、成长于乡土、工作在基层,他们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更是群众致富的“带头人”。今年以来,我市根据“三带”类型和从事行业的不同,将乡土人才划分为非遗传承类、种植养殖类、农业科技类、技艺技能类、经营管理类等五个大类,分别建立“乡土人才库”,由文化、农业农村、科技、人社、工信、商务等部门根据职能,分条线制定出台管理、培养和支持扶持等政策。创设平台载体,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支持不同行业类别的乡土人才建立“名师工作室”、行业协会。利用“师带徒”的代际传承机制精准育才,通过互动交流,激起创意火花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

今年,我市将乡土人才纳入工程计划培养。通过市“花果山英才计划”设立乡土人才专项,对优秀的乡土人才创业项目进行重点扶持,最高给予50万元的资金资助。于此同时,整合各类涉农贷款、创业贷款、人才贷款,对有融资需求的创业项目提供金融支持。对入选省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计划的名人、能手、新秀,分别按照市“521工程”一二三层次进行培养,给予同等额度补贴,申报人才项目的可不受学历、职称限制,与高层次人才同等享受最高10万元的项目资助。

《连云港新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