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身边的港城工匠》朱延松:突破关键领域核心技术 实现碳纤维装备国产化
2018年1月8号,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牵头完成的“干喷湿纺千吨级高强/百吨级中模碳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主要设计人员之一的朱延松,发挥技术攻关、科技创新和生产活动中的“领头羊”作用,从零开始,带领一群匠人孜孜不倦地创新前行。
在连云港鹰游集团有限公司的一栋数据车间,工程师朱延松正在仔细查看每台数控车床上的参数系数。他告诉记者,碳纤维的所有零部件都是从这个车间出去的。
万事开头难。朱延松说,现在碳纤维的成套设备已经实现了程序化量产,可在2005年刚起步时,每研制一个零部件都举步维艰。碳纤维是一种含碳量在95%以上的高强度、高模量纤维的新型纤维材料,质量比金属铝轻,但强度却高于钢铁,在国防军工和民用方面都是重要材料。但多年来我国碳纤维制备的技术受到外国封锁,高性能碳纤维长期依赖进口。要想迈出第一步,设备研发是首位,尽管外出学习、书本学习,可终究只停留在理论,无法实践。
凭借多年从事纺织行业积累下来的设计经验,2个月时间里,朱延松和研发团队没日没夜地研究、讨论,画了近万张设计图纸,方案被推翻重来过无数次。最终,他们在腈纶纺丝设备基础上设计出了高性能碳纤维设备。可另一个问题又摆在朱延松面前。
为了保证原丝的精密度,首先要从设备上进行攻克难关。
经过反复试验、琢磨对策,最终研发出了成套装备中的关键设备KS506高温蒸汽牵伸机,通过将独立丝道管改为分段套筒式结构,既方便丝束穿过,又预留了伸长量,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虽然从事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可朱延松常常往车间跑。50岁的他被称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凭着这股子韧劲,朱延松带领他的团队不断地解决遇到的各种难题,终于打通了聚合、纺丝、碳化全部工艺流程,之后又相继完成多条碳纤维生产线,实现了T300、T700和T800级碳纤维及原丝设备的全部国产化,从而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AN基碳纤维关键设备、配套系统和工程化核心技术,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与进口限制。
朱延松不仅不断钻研提高自己的技艺,还言传身教、倾囊相授,在他的严格要求、精心培养下,他的徒弟们已经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人人都是“身怀绝技”的多面手。
经过多年不懈地努力,朱延松参与的多个项目分别获得了部、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十几项成果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型专利授权。25年来,朱延松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近100条,设计和改进结构、加工工艺等80多项,经过他改造后的机械生产效率提高3倍以上,减少工期100多天。为了在自己的领域实现新的突破,朱延松正在继续研究碳丝性能的稳定性,调整设备工艺,让自己研制出的碳纤维用到军用航空领域,是他和他的团队迎接的新挑战。
《连云港新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