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强富美高 决胜全面小康-全面小康看老乡》香河村:特色帮扶模式让村民变身产业工人
香河村位于徐圩新区西南部,在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内,特殊的地理位置,让香河村和普通乡村不太一样。村庄的土地整体打包流转给香河生态园,通过龙头企业+特色村庄模式,构建产供销一体化的乡村产业振兴新路。今天的《聚力强富美高 决胜全面小康-全面小康看老乡》专栏,播出《特色帮扶模式让村民变身产业工人》。
在香河生态园的一栋农业大棚,村民李佃通正在为嫁接的黄瓜苗除草、扶苗。他告诉记者,他家有5口人,18亩地,2016年前都是栽种大豆、玉麦、小麦这些传统农作物,每年忙里忙外一亩地只赚个2000块钱。2016年他家土地被全部流转,村里安排他来生态园管理农业大棚,现在的收入是他以前想都没想过的。
记者:一个月给你多少工资呢?村民 李佃通:大约4000块钱吧。原来18亩地都种传统作物,我们现在5口人有3个人打工,每年最少20万有了,要原来种地最多每亩收入2000元,18亩地3万多块钱。
香河村共有355户1640名村民。2016年底,徐圩新区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新区开发建设成果,在香河村境内启动应急备用水源地和香河生态园两个重点民生工程,解决了失地安置人员1138人,实现了园区与香河村村民的精准对接。让村民尝到了新区开发建设的红利。
香河村村委会主任、香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 陈治臣:我们整个村通过流转以后实行每户土地带人,带1个人在香河公司就业,工资在1200元左右,我们通过流转把原先失地农民变为新型产业工人。目前我们也在开展第四批就业安置,大约需要50人左右。
通过土地流转,香河村从2016年到2017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82万左右,2018年通过股份制改革、清产核资等相关措施,每个股份集体合作成员每个月还可以分到1000元钱。近年来,香河村扩大思路,因地制宜,围绕石化产业基地做配套服务,建立并发展支柱产业,最终实现村民增收和集体增效。
为增加村集体收入,实现村级集体资产增值,香河村探索“龙头企业+特色村庄”帮扶模式,通过产业带动帮扶,拓展村民的创业思路,增强村集体自我“造血”功能,让村民真正走上致富路。
香河村村委会主任、香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 陈治臣:目前,入手点就是副食品加工打造,据我们前期市场调研,整个徐圩新区未来将近有20万人在徐圩新区做产业工人,每天就餐人数数字相当可观。目前我们主要生产传统的工艺豆腐、豆皮、豆芽,包括包子、水饺、面条等副食品进行打造,也是为村集体经济带来收入。
香河村还持续推进民生工程。根据老百姓需求定制了教育补助资金、大病救助医疗基金等相关惠民措施。为本村因病致贫、返贫的困难群众提供无偿救助服务,鼓励村民就业创业,农民的获得感越来越多。
《连云港新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