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四十年·见证者》张连云:从发展洼地到创新高地 看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崛起之路
今年不仅是连云港成为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城市40年,也是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区40周年。40年披荆斩棘,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逐步成长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成为全市外向型经济的重要载体和建设国际海滨城市的核心区域。今天,我们一起听一听曾任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的张连云的讲述,共同见证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从挑战中崛起,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非凡历程。
1994年,正值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区十周年,张连云,走马上任开发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踏上了这片亟待变革的土地。那时的市开发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原市开发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连云说:“国务院有一个常务会议,会议研究决定要加大对国家级开发区的考核力度,要实行末位淘汰,就是排在国家级开发区倒数第一位的,就要把这个国家级开发区牌子拿掉了。我们1992年国务院考核的结果是连云港开发区排在倒数第一位。”
张连云一到任,就投身于一场攸关存亡的严峻考验。困难并未让大家退缩,反而激发了逆流而上的决心。张连云深知,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改革开放中诞生,也唯有变革方能重生。
原市开发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连云说:“用了三个月时间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走访了区里的企业,就是大大小小的企业我就走访了一遍,主要是想摸清内部的情况,到底是什么状况。第二个我用了一段时间走访了排在国家级开发区的后面的几家。我们当时提出一个目标,就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打个翻身仗”而且提出了具体的赶超目标。”
一场危机,在关键时刻成为了蜕变的催化剂。彼时的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胆创新,牢牢抓住人才这个第一资源,两次在《人民日报》发布招聘启事,引进全国的专业人才,同时调整领导班子,让年轻血液涌入,形成了一支敢打硬仗的团队。并进一步重视载体建设,创建了国家级出口加工区,为后续的综合保税区、自贸试验区连云港片区未来发展铺平道路。基础设施如港城大道的建成,更极大地提升了开发区的吸引力。
在项目选择上,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更是独具慧眼,瞄准了医药产业,通过政策引导和配套服务,吸引了大量医药项目入驻。这一决策也成为了转折点,短短几年,连云港开发区医药企业从无到有,并通过持续培育,招大引强,迅速成长为行业领头羊,“中华药港”的美誉由此而来,从此传开。
原市开发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连云说:“我们就向市政府汇报我们的想法,把几个药企的新上的项目放到开发区来。非常愿意到开发区来,后来我们就一个一个地做工作。做工作以后,恒瑞过来了,豪森过来了,康缘过来了,几个企业都过来了。过来以后,我们就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包括土地,各种公用设施,水电配套,当时开发区就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解决他们后顾之忧,所以项目进来以后发展很快,非常快。”
经过不懈努力,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了对多个兄弟开发区的超越。从发展洼地到创新高地,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四十载发展历程,是改革开放实践的生动缩影,开发区的广大干群以智慧和勇气书写了逆袭的精彩,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未来,这片热土将继续承载着梦想与希望,实现更加辉煌的跨越。
《连云港新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