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改革一线的报道》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十年发展:互联互通 双向而行 “标杆示范”结硕果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对连云港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刻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工作,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港城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注入强大动力活力。从今天起,本台推出《来自改革一线的报道》专栏,聚焦我市全面深化改革的生动实践,营造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推动改革的浓厚氛围,为扎实稳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连云港新实践提供澎湃动力。第一站,我们走进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听听在那里工作的人讲述改革发展的故事。
在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数字化调度中心内,王军正在和操作人员讨论基地信息化建设相关内容。为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基地自主研发了“中哈物流场站”信息化跟踪系统,可实现集装箱全流程查询、网上申报等多项功能。尤其是系统中的特色功能“运踪查询”,能够结合国铁授权、GPS定位技术于一体,查询连云港霍尔果斯线路上的实时运踪,只需调取货物所在的集装箱号,便可以在系统中在线查询货物所在地。
连云港中哈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军介绍,基地已实现智能化调度、可视化生产、无人化作业、船站车直通,相比于传统的海运,中欧班列运输时间可以缩短一半,客户资金回笼效率提高40%。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客户选择从连云港过境集装箱运输,展现了基地作为货物过境中转枢纽的价值。
连云港中欧班列从这里走向世界各地,不仅给中亚和欧洲送去了江苏的家电、浙江的窗帘、山东的轮胎、日韩的汽车零配件,也运来乌兹别克斯坦的钾肥、棉纱,哈萨克斯坦的铬铁合金。基地在服务“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出口运输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然,在这里也常常可以看见海外工作人员的身影。
连云港中哈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多式联运部副经理马合江介绍,我的家乡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在那里,商场里的中国商品越来越多,很多当地居民都在购买中国的小家电、汽车等产品。而在10年前,中国商品在当地还很少见。这一变化正是得益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
双向奔赴,方能交融共赢。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于2014年5月19日启用,历经10年发展,实现远洋干线、深水大港、中欧班列、物流场站互联贯通。依托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已布局霍尔果斯、阿拉山口、二连浩特、满洲里、喀什5个出境口岸,开行至中亚五国、中蒙、中吉乌、中俄、中土(跨里海)、中欧6条班列线路,覆盖了中亚地区的主要站点,同时,依托连云港港口“日韩、东南亚为核心优势,干支结合、远近相宜”的集装箱航线布局,为中亚、欧洲国家提供了扬帆太平洋的“出海口”功能,也为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和高效运转提供了有力保障。如今,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已经成为亚欧跨境运输重要集结中心。投入运营10年来,中欧(亚)班列累计开行6162列,运量53.75万标箱,其中,中亚铁合金、钾肥、温石棉专列数量全国领先。
连云港海关物流管理科副科长宁磊介绍,为了让这些产品“换乘”更便捷,更快抵达海外市场,我们创新了“船车直取”零等待监管举措,货物抵港后直接卸船分流至场站装车发运,使港口和物流基地连成一体,货物过境效率提升75%,成本降低60%。
《连云港新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