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深一度)垃圾分类应坚持“两条腿”走路
垃圾分类好处多多,我市多个部门也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街头和小区设置了很多的分类垃圾箱,然而真正被市民们接受并发挥作用的还是不多。那么,这样的难题该如何破解呢?
在市区朝阳桥垃圾中转站记者看到,垃圾清运车往往直接将垃圾倒入垃圾池,并没有对不同的垃圾进行分类。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城区市民的生活垃圾太多、太杂,如果没有在源头上进行细分,那到了他们这个环节,更加无法处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我市生活垃圾规模在2000吨左右,其中海州区日产垃圾700余吨,连云区则在180吨左右。2017年以来,海州区对55个居民小区进行垃圾分类试点,回收利用可回收物22.13吨,建成了大件垃圾拆解中心和有毒有害垃圾暂时存放点,在全区120家机关事业单位开展强制垃圾分类。路南街道、新东街道、朐阳街道开展垃圾分类全链条收集示范,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超过70%,然而与海州区产生的庞大垃圾量比起来,这些举措还是远远不够。
随后,记者来到海州区垃圾分类分拣中心看到,这里堆放着大量的生活垃圾,包括旧衣服、废弃玩具、旧鞋子等等。工作人员用液态打包机,分拣垃圾并进行压缩打包处理,节省了空间成本和运输成本。范庆立告诉记者,这些垃圾是他们通过55个试点小区回收回来的,他们按照垃圾分类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原则,对废弃物进行二次分拣,然后对接后端产业链,对垃圾做进一步的处理。这也是未来港城垃圾分类处理的一个趋势。
市城管部门希望广大商家、企事业单位以及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至少对干湿的垃圾进行分类。这样有助于他们对干垃圾进行二次分解,促进资源的回收再利用。
从我市目前的垃圾分类现状来看,要解决目前垃圾分类的尴尬局面,就是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要提高垃圾分类设施投放的覆盖率,让垃圾分类点有处可寻;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让它成为大家的一种文明习惯。就像公共场所实行禁烟一样,尽管一开始都很难,但持之以恒做下去,垃圾分类离我们的生活就会越来越近。
《港城36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