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我,最山高水长的告白 | 《2019最美支边人》采访手记

2019-07-22 11:10:44


边疆,在许多人眼里,是旅游胜地。雪山巍峨、大漠孤烟。而对祖祖辈辈生活在那里的人来说,那里的贫瘠、艰苦,需要我们关注、需要我们伸出援助之手。新中国成立的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批又一批的支边人投身到支援边疆的建设之中。他们有的是三年、五年,有的是一辈子,为祖国各族同胞的共同富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为拍摄这些支边人的感人事迹,我们的记者远赴祖国高原边疆,寻找他们无私奉献的身影,也记录了一个个镜头之外的故事。







最美的告别


——拍摄记者 耿娜

西藏阿里改则县古姆乡,羌塘无人区腹地,海拔4900米。

奇美卓玛的家就在这里。



奇美卓玛是我们的拍摄对象段玉平在工作之余资助的藏族女孩儿。她喊他“段爸爸”。作为中国移动派驻西藏阿里改则县的援藏干部,段玉平的3年援藏工作即将结束。他想去和奇美卓玛告个别。结果,学校的老师说,奇美已经回她的老家古姆乡了,因为没有电话,所以没和段玉平打招呼。


为了和藏族女儿告别,我们随段玉平一路驱车,来到奇美的家。在这间乡政府提供的房子里,全部的家具就是一张床,一个沙发,一个茶几。


中午,茶几上摆了六碗米饭,两盘炒肉丝——因为我们的到来,他们特意做了家里最丰盛的饭菜招待我们。


在这个简单的家里,满墙贴着的红纸显得格外醒目,上面写着:XX捐款2000元,XX捐款1000元……这是小姑娘把所有收到的捐款都贴在墙上,她说要记住这些好心人,还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他们的捐款还上。


奇美卓玛的父亲离家出走,已经不知去向,妈妈身患残疾,还有两个妹妹,家里穷的几乎揭不开锅,在她最艰难的时候,段玉平给与了她持续的资助。

奇美不太会说汉语,听说段爸爸要走了一直哭个不停,段玉平碎碎念各种嘱咐,我们静静的记录下了这悲伤又温馨的一幕。


我们即将离开时,奇美换上她最心爱、最隆重的藏袍和段爸爸合影,这也成了我们记忆中最美的镜头。



念念不忘


 ——拍摄记者 张煦


凌晨5点,我们踏上了前往日喀则的“旅程”。海拔越高,我就越上不来气儿。天一直飘雨,山间随时会有滚石。探头看看窄窄的山路下方翻滚的雅鲁藏布江,大家的呼吸更不顺畅了。


惊心动魄,我们终于见到傅欣校长。此时,他带领的40人援藏教师团队,已经在这里驻扎了1087天。不为别的,就是想让边境线上的孩子和城市里的孩子一样,读书、见世面。

 

他们做到了。

 

傅欣离任前检查食堂时,孩子们将他团团围住。以求签名留念。


在食堂吃饭的时候,不管是小学生还是高中生,都没有我想象中乱哄哄打饭、找座位的场景。一个班级,每周派出六名值班学生,为其他同学打饭,分牛奶,分水果;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位置,所有人都能吃上饱腹的三餐。最后,学生仍然以班级为单位,将剩菜剩饭倒入筒中,上秤、计量。大屏幕会分出排名,傅欣说到,他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教育孩子们助人为乐,团结一致,珍惜粮食,不浪费食物。他们用了两年的时间,让这样的思想深入孩子们的心中。


傅欣团队援藏期满即将离开,孩子们掩面哭泣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他说:“为了藏区孩子能够改变眼界,重写命运,国家在藏区学校中投入的资金和精力是巨大的!祖国每一寸的土地上,都应该实现教育公平。我们要体谅祖国的难处,尽管不能陪在家人的身边,尽管年迈的父母亲生病,上海的老师们在边境线上急得跺脚,但是他们却在藏区孩子们身上看到了冉冉升起的新希望。”


傅欣在他的书中提到了这样一句话,“孙中山先生说,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中华儿女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应挺身而出,舍小家为大家。



新疆的徒步之旅


——拍摄记者 丁武胜

援疆担任昌吉州公安局副局长之前,叶雄几乎每个月都会和友人徒步旅行。在他们眼中,新疆是徒步者的天堂,他希望在工作之余,能感受新疆的自然风光。然而援疆两年,他从山西带到新疆的徒步装备却从来都没有派上过用场。


拍摄期间,我们来到了叶雄的家中,一个破旧的纸盒箱子里,装着他的徒步装备,包、帐篷、酒精锅、登山鞋……他如数家珍地向我介绍自己的装备,每拿出一件,都会有厚厚的灰尘飘扬在空气中,像替叶雄和所有新疆公安队伍述说着他们近三年的辛苦。


2017年的时候,他的朋友来到过新疆,大家本想一起出游,但是,由于工作太过忙碌,他没法参加。他所能做的,就是坐在指挥中心,从偶然拍摄到的天网监控中,目送友人远去。


再多的言语都无法表达我心中对新疆警方的敬佩,正是有了他们的付出,才有了边疆社会形势的稳定,才有了祖国的稳定。



真实又可爱的校长


——拍摄记者 郑雅文

和我想象的艰苦不太一样,郭贵芳校长所在的新疆双河市高级中学,环境优美,教学条件也很先进。边疆的教育条件如此,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


郭校长年近60岁,每天早晨七点半准时在门口迎接学生,他和孩子们一起晨跑,晚上十一点半日落,他和学生们一起放学。1827天每天如此。


他说来支教快六年了,本来在三年一届的时候可以选择回去,但他放弃了,因为援疆于他而言,不是来镀金的,这里的孩子需要他,需要他亲手改变这里。所以,他干脆带着夫人一起支教。看着孩子们的成绩每天慢慢变好,学习态度积极努力,他觉得付出的一切得到了回报。


他说其实他也很有私心的,这里的2500名学生基本都认识他,每天他绕着操场走的时候心里有无限的满足感!


来源: 央视-平安36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