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共和国共成长)32年从警生涯 见证城市交通管理变迁
交通警察是城市交通秩序的守护者。在道路行驶过程中,哪里有车辆拥堵,哪里有事故发生,交警都会第一时间出现在那里。 1966年出生的邹文亮,是一位有着32年从警生涯的老交警。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他,一起来了解港城交警的发展历程。
在邹文亮的记忆里,港城交通警察的出现,要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初。当时港城的交通警察由一支十几人的队伍组成,这就是我市交通警察队伍的前身。这支队伍的出现,也标志着我市的道路交通管理开始步入正轨。
邹教导员说,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我们连云港城市范围很小,由6条路9个点组成的。民主路、解放路、海连路,这是三条横的道路,还有三条纵的道路,就是南极路、海昌路、通灌路。在邹文亮的记忆中,那时出现场用的照相机、代步车辆,常常是几个部门合着甚至抢着用,即便进行道路标志、标识设置,设施也都非常简陋。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我市私家车保有量不断攀升,交通警察事业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马路上的车多了,道路交通拥堵、交通事故也随之多起来了,这无疑对我市交通警察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今,交通管理已经实现智能化、便民化、精准化。现在市交警支队的指挥中心可以直接调度到任何一个民警,治安探头和交通探头现在已经实现查缉布控功能,对违法的车辆进行精确打击。作为一个老交警,回顾自己在这个岗位所经历的种种变化,邹文亮感慨万千,他说,用了现代化设备来管理城市交通以后,交通警察日常繁重的体力劳动才得到了真真切切的减轻,而且处理事故的效率也得到了提升。
《港城36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