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悦读百年 永葆初心 | 生死离别慈母情

2021-06-29 15:52:14


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只有对我们党昨天的历史有深切的了解,才能做好今天的现实工作,承担起明天新的使命。” 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力量源泉。


连云港市广播电视台与连云港市党史工作办公室联合推出《悦读百年 永葆初心》特别栏目,将为您诵读党史,感悟烈士家书里的初心。


00:00/00:00
Error loading: "https://vodnew.lyg1.com/audio/2021/06/29/45a2baaa4299d4b468ce47b51e5a38c6.mp3"

生死离别慈母情


生死离别慈母情


1929727日,红四军政治部在闽西编印出版了《浪花》创刊号(第一期),这是红军创办的第一份铅印报纸。报纸黑色单面铅印,四开二版,设有“发刊词”“特讯”“短评”等栏目。如今,这件珍贵的革命文物陈列在古田会议纪念馆展厅里。红军创建初期,不少同志存在着单纯军事观点,不重视宣传工作,导致群众不了解红军的性质和宗旨。红军在革命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宣传工作的重要性。

在大余县城的金莲山上,长眠着一位我党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坚烈士。他在牺牲前写

给家属至亲的豪言壮语,"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今天看来,依然感人至深。这位伟大的革命烈士,为了坚持战斗,和妻子王叔振先后将三个年幼的儿子送给别人寄养。这对聚少离多的革命夫妻,一家人团聚,对他们来说是最大的奢望,甚至到最后连见上一面都遥不可及。今天,我们的故事就从一份“抱约”讲起。

 

1931416日,王叔振突然接到中央苏区的命令,要马上返回瑞金。可此时,她才刚坐完月子,她心里柔肠百转。然而,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不允许她做出任何的考虑。革命意志无比坚定的王叔振,最后毅然作出了把孩子送黄荫达夫妇的决定。她当即拿起笔写下了一份亲笔“抱约”:"刘门王氏生下小儿,名叫熊生,今送给黄家抚养成人,长大后在黄家承先启后。但木有本、水有源,父母深恩不可忘记,仍要继承我等志愿,为革命效力,争取更大光荣。特留数语,以作纪念。"然后,她给丈夫刘伯坚写了一封家书:“毅伯,你说过的,为着革命,我们是什么都可以牺牲的。我忍着极大的痛苦,含着眼泪,把熊儿送人了。"临走时,她再一次敞开胸怀,给孩子喂口奶。望着孩子那张小嘴急切而又贪婪吮吸的样子,她双眼早已蓄满的泪水,吧嗒吧嗒地落在了婴儿的唇边。泪水与乳汁交融,她强忍着痛苦抹去眼泪,轻轻抱起孩子,将手中的襁褓托给黄氏夫妇,哽咽着说道:“黄大哥,邱大姐,熊儿就拜托你们了。"说完便把那张“抱约”纸条放入襁褓内,吻了吻儿子。

 

孩子仿佛知道要脱离母亲怀抱似的,突然哇哇大哭起来。听着稚子撕心裂肺的哭喊,王叔振心如刀绞。她知道此时一别,也许就意味着永世不能相见。可是,为了后代的幸福,她必须这么做。她睁着一双通红的眼睛,咬紧牙关,跨上战马,转身离去。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刘伯坚在牺牲前写给妻子王叔振的绝笔信中提到:“要用尽一切力量教养虎、豹、熊三幼儿成人,继续党的光荣事业。”然而,他却不知道,在他写这封信之前,他那对党和革命无限忠诚的妻子,已先他一步光荣牺牲了,时年29岁。一代巾帼英雄,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艰苦卓绝的革命史上,有很多像刘伯坚、王叔振一样的身影。那些托付骨肉、在锤头镰刀的旗帜辉耀下坚毅前行的身影,在向我们所有的后人昭示着梅骨铮铮。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三兄弟相聚时已是1979年了。他们悲痛地沉浸在对父母无尽的缅怀之中,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 


编辑丨陈思

审核丨段潇

来源丨FM90.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