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百年 永葆初心| 赣榆人民的第一支抗日武装
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只有对我们党昨天的历史有深切的了解,才能做好今天的现实工作,承担起明天新的使命。” 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力量源泉。
连云港市广播电视台与连云港市党史工作办公室联合推出《悦读百年 永葆初心》特别栏目,将为您诵读党史,感悟烈士家书里的初心。
赣榆人民的第一只抗日武装
赣榆人民的第一支抗日武装
1939年,中共赣榆工委宣传部长张树仁在担任赣榆县五区区长期间,组建了一支200多人的区中队。1940年3月22日,国民党赣榆县县长朱爱周殉国,继任县长董毓佩破坏国共合作的局面,赣榆县形势恶化。1940年7月7日,中共赣榆工委根据中共鲁南五地委的指示,撤出赣榆,五区区中队及一部分党员和进步青年也随之秘密撤出,集结于山东莒南县甘霖村。
中共赣榆工委到达莒南后,即派工委组织部长陶君彦赴郯城与八路军东进支队第2大队联系,请求建立赣榆县人民武装,并授予部队番号。第2大队当即与中共鲁南四地委联系,四地委同意建立八路军第115师临(沂)、郯(城)、赣(榆)、东(海)四县边区游击支队(简称“边支”),一支以赣榆县五区区中队为基础的人民抗日武装正式诞生了。第2大队代表八路军第115师委任朱明远为边区游击支队司令员,张树仁为副司令员,陶君彦为政治委员,辛明为政治部主任,李克济为参谋长。
1940年11月中旬,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旅进入滨南,“边支”司令部向刘海涛副旅长汇报了赣榆的情况,刘海涛批准了攻取赣榆的作战方案,并亲自指挥战斗。11月24日深夜12时,山纵二旅一部和“边支”向国民党赣榆县政府驻地姚葛埠、大葛埠等村发起攻击。董毓佩见势不好,即率部逃窜,其部4个连于徐山起义,余部则逃至青口以南村庄,依仗日军势力苟且偷生。
11月30日,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旅在王接庄宣布,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莒(南)日(照)临(沂)赣(榆)四县联合办事处领导,原任“边支”司令员的朱明远、参谋长李克济分别改任县长和秘书(县政府党组书记)。同日,奉上级指示,“边支”奉命与起义部队合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旅独立一团”,为开创赣榆抗日根据地的新局面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配音:徐琦
编辑丨陈思
审核丨段潇
来源丨FM90.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