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2亿人次,勾勒流动中国的生动图景
2月22日,2025年春运收官。40天,90.2亿人次出行,其中铁路、民航发送旅客分别达5.1亿人次、9020万人次,自驾出行量71.7亿人次,均创历史新高。春运,这场“人类最大规模的周期性迁徙”,奔涌着流动中国的生机活力,也映射出愈发坚实的中国信心。
高铁飞驰、汽车穿梭、飞机翱翔、巨轮远航……从南海之滨到北国雪原,从摩天大楼林立的都市到炊烟袅袅的乡村,春运的浪潮无处不在,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神州大地上,每一个奔跑的身影,汇聚交织成流动中国的生动图景。春运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件大事。繁忙而有序的春运,是14亿多人参与的节庆、探亲、旅游交织的独特场景,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重构了时空观念和出行方式,在这场波澜壮阔的人口流动中,每一个脚步都踏出了中国经济的活力与希望,展现不断向稳、不断向前的中国。
90.2亿人次的脚步声,是交通运输现代化水平的生动写照。今年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运,包含了8天春节长假的春运,为游客出行创造了条件,并编织一张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确保旅客顺利温馨出行。航空、铁路、水路、公路等运输,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优势,着力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包容、韧性的交通运输现代化体系,不仅让旅客开启说走就走的旅行,提升出行的方便性、便捷性、高效性,实现“人畅其行、物畅其流”的运输需求,更好满足旅客多样化出行需求,又带动沿线经济发展,彰显中国经济生机与活力。
科技赋能,让出行的路有速度、有温度。90.2亿人次跨区域流动,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得益于一张安全、便捷、智慧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让旅客线上购票,推动铁路春运进入“无纸票时代”,以多元化的供给满足多元化的需求。科技赋能,实现“指尖购票”,再也不用排长队,也能极大提升了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让旅客有更舒适快捷的高铁出行,进一步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2306系统单日最高售票能力突破2000万张;高速公路服务区的超级充电桩,将跑200公里的充电时间,从半小时缩短到3分钟;智能空管系统对航班起降精细指挥,航班正常率达到了94%。科技的背后,不仅有更快的出行速度,缩短空间距离,也在不断提升服务品质中,让旅客更好地寻找“诗和远方”。
城市流量带来消费增量,千行百业“脉动”新活力。90.2亿人次,折射人口出行的巨大数量,映照流动中国的生机和活力,但是意义还远不止于此,借助亚冬会的热潮,让旅客跟着赛事去旅游,让城市“人流量”变成消费“新引擎”,转化为经济发展“新增量”。假日是传统的旺季,抢抓“假日经济”契机,探寻发展新路子,激活消费新场景,以跨界融合的新思路,实现千行百业的转型升级发展。比如,超过3100公里的铁路新线迎来“春运首秀”,带火沿线旅游;460多万公里农村公路让偏远村庄成为中外游客热门打卡地;“冰雪游”“海岛游”“传统文化游”带动旅游客流明显增长。在这些创意活动中,有熙熙攘攘的人流,更有消费市场的繁荣和发展,为中国经济持续向稳向好添力。
90.2亿人次是中国经济活力的生动写照,也是交通运输现代化水平和科技赋能的集中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车轮驰而不息,积攒继续前行的憧憬与力量,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文/李茜)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