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强富美高 决胜全面小康-全面小康看老乡》新民村:以水为媒积蓄富民“新力量”
李集镇新民村是“十三五”期间省定经济薄弱村,全村有750户人家,其中144户是建档立卡户。近年来,新民村以建设省级首批田园乡村为契机,以水为媒,建起7300多亩的“稻、渔、果”复合种养基地,发展乡村采摘游、观光游,让新民村在短短几年时间从省定经济薄弱村华丽转身,先后入选江苏省首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连云港市“基层党建示范点”等。
李集镇新民村村内河流众多、水系发达。综合考虑新民村的具体情况,当地确定了“萦水绕田、稻渔人家”的建设主题和“产业富民、文化聚民、生态惠民、设施便民”的工作方向,规划建设了7300多亩的“稻、渔、果”复合种养基地,种植12个品种共1.35万株果树,发展有机稻米、虾蟹养殖等特色农业。“一水两用、一田三收、生态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激起了生态富民的“浪花”。
新民村党支部书记苗玉军:提升以往稻麦两季的种植,秋天有鱼有虾,有稻,结合水稻的产业调整,水稻产优质大米,就是无公害大米,虽然大米产量少,但品质上去了,价钱比以往还卖得高,所以稻渔果这一块搞得相当成功,这个产业对我们周边的老百姓,特别是低收入户这一块,也带动了就业岗位,民工之类的都是优先安排,对我们村集体也增收了很大一部分。
在产业区内直接就业人数达120人,季节性用工为260人,大量村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项目还直接带动了低收入户解困脱贫,参与土地分红82户,还有34户每年有不低于5000元务工收入。除了稻渔果复合养殖,村里还积极引进产业项目,推进产业扶贫,改变了当地就业结构,增加了就业机会,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在村里的一家木材加工厂,十几位村民正在忙碌的工作。
木材加工企业老板 陆庆亚:工人都是用当地的工人,、正常十五六个人,年产值大约是600万,工资我们是上点工来,一天给一天,正常110 120一天,每个月正常是3300块钱左右
上工村民:肯定上班比种地高强,以前种地多少钱,上班多少钱啊?这个是来一天给一天,我们也没跟他计件,头3000块钱。
对村里年纪比较大、就业能力比较弱的特殊人群,村里也尽力帮扶。上午,徐玉祥和他的同伴来到村里的桥边清理杂草。他告诉记者,因为年纪大了,做不了重活,原来就指望地里的粮食,一年也挣不了多少钱,还带着孙子一起过,日子很艰难,村里看到他家这个情况,就安排他做些打扫卫生等力所能及的事情,一年下来也能增收不少。
贫困户徐玉祥:一开始基本上没有什么收入,就是靠田地,后来就是大队多方面考虑我特殊,大队有些杂工让我做砍砍草啊,打扫打扫卫生,多少能苦一些,现在一年大概能收入6000多块钱
村集体的腰包鼓了,村里的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完善,各类阵地建设和文化建设得到持续加强。村党群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御水廊亭、渔趣平台等水文化景观,村里新建的村史馆更是为新民村增添了文化魅力。
新民村党支部副书记赵兴钢:用什么方法能够记录新民村的这个历史财富呢?只有建立一个村史馆才能长期保留社会中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记忆,可以留下长远的记忆,所以就联想到建设这个村子馆
新民村以“水”为笔,建设水美乡村,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生态画卷,让百姓尽享生态“红利”。一幅“百家经营、千户居住、万亩良田、共享养老”的农村现代化蓝图正在实现。
《连云港新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