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作为 新篇章】从“天下文枢”到“文学之都”——南京文学气质这样炼成
烟雨台城。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供图
从“天下文枢”到“文学之都”——南京文学气质这样炼成
南报网讯 南京自古以来文脉昌盛,素有“天下文枢”之美誉,独特的山川形胜和丰厚的历史底蕴,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文学巨匠,涌现了一部又一部文学巨著。
从“天下文枢”到“文学之都”,一古一今两张文化名片,见证了千百年来南京文学不断传承创新的光辉历程,也是文化名城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地位的生动诠释。
文学之城“文学国标”铸就文学高原
近2000年来,南京作为中国文学枢纽和重镇,诞生了一个又一个文学创作的“国家标准”,对中国文学的传承和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南京也由此成为中国独一无二的“文学高原”。
南京诞生了中国最早的文学教育机构。据史料记载,宋文帝元嘉十五年(438)在南京开设四学馆,由雷次宗主持“儒学馆”,何承天主持“史学馆”,何尚之主持“玄学馆”,谢元主持“文学馆”。四馆各就专业招收生徒,从事研究,开创了中国古代设置专科学校的先例,也开启了中国文学教育的先河。
由六朝著名文学家刘勰撰写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学理论和批评专著,其体大虑周,在古代文学史上空前绝后,今天在世界范围内“龙学”成为学术界的一个专门的学问。
由六朝诗人钟嵘撰写的《诗品》,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理论和批评专著,有“百代诗话之祖”之称,它对中国的诗歌理论和诗话著作以及日本的汉诗与和歌产生了深刻影响。
梁朝皇太子萧统主持编写的《昭明文选》,是现存的最早一部汉族诗文总集,也是中国历代文人参加科举考试博得功名的必读书。今天,以《昭明文选》为研究对象的“选学”,成为国际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学问。
梁朝文学家周兴嗣奉皇帝命令编撰的《千字文》,是中国最早的儿童启蒙读物,它与《三字经》《百家姓》合称“三百千”,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南京是中国山水诗的发源地,也是宋词的源头之一,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了脍炙人口的南朝民歌,以及引领时代潮流的郭璞的游仙诗,谢灵运、谢朓的山水诗,鲍照的乐府诗、边塞诗,庾信的宫体诗,刘禹锡、韦庄的怀古诗,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和大臣冯延巳等人创作的诗词。
创作之城万部文学佳作青史留名
南京是一座创作之城。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在南京诞生的文学名著或以南京为主题的诗词歌赋不胜枚举,有1万部文学作品写作于南京或者与南京有关,数量高居中国榜首,给中国乃至整个世界贡献了一批又一批不朽的文学遗产。
“诗仙”李白遭贬游历南京,先后创作了120余首知名诗篇,著名的《登金陵凤凰台》“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脍炙人口。
明朝初年,由政府主导在南京编纂的《永乐大典》,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22937卷(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被《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成书于清代中期、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主要取材于南京,这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巅峰之作。
民国年间,文学大师唐圭璋在南京潜耕50年编写的《全宋词》,集中华宋词之大成,与《全唐诗》并誉为中国文学的“双璧 ”。
南京在近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与影响。这一时期的南京,是很多新文学大家行走、活动的场域和以新文学作品生动呈现与描述的对象。鲁迅、周作人、巴金、宗白华、闻一多等都曾在南京求学、工作或生活,朱自清、俞平伯、张恨水、张爱玲等著名作家,更是以《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丹凤街》《半生缘》等名篇,承载了民国南京的梦境与幻灭。
当代南京文学始终奔涌着丰沛的创作力,为中国文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从上世纪50年代的“探求者”群体到80年代的“他们”、90年代的晚生代等,南京文学老中青三代作家辛勤耕耘,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南京作家群”,成为当代中国文坛第一个以城市命名的文学创作群体,许多作家及其作品多次获得全国性、国际性大奖。
传播之城双向交流联通中外文学
南京文学的灿烂辉煌,不仅成就了中国“文化高原”的美名,也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对外交流,成为联通中外文学的一座传播之城。
公元十六世纪,南京率先将中国的文史典籍《四书五经》翻译到欧洲,促进了西方启蒙运动的兴起。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明代短篇白话小说《警世通言》等,都是在南京首先出版,然后传播到全国,乃至日本和朝鲜半岛的。
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因在南京创作出其代表作《大地》而成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她还将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的《水浒传》翻译成英文《All Man Are Brothers》,传播到世界。
位于南京的《译林》杂志创刊于1979年,是国内唯一专门译介外国文学、致力中外文化交流的大型期刊,发行量在国内外国文学期刊中一直遥遥领先,每年介绍引进的作家作品所涉国别近20种。
2001—2008年间的4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J.M.库切,多丽丝·莱辛、勒·克莱齐奥,译林社都是在这些作家获诺贝尔奖之前就购买了中文版版权,成为首家将这些作家引荐到中国的出版社。多丽丝·莱辛将译林称为她的作品“在中国的家”,并授权译林独家出版她的所有主要作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