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连云港市海州区:让贫困户提振“精气神” 鼓起“钱袋子

为切实提高脱贫攻坚成效,把精准扶贫扶到点子上、根子上,连云港海州区浦南镇立足实际,让贫困群众不仅“挪穷窝”,更“断穷根”,实现扶贫与提振“精气神”有机结合,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因户因人精准扶贫
由于疫情的影响,各地企业陆续复工,贫困户也在准备找工作。据悉,连云港市海州区汪新村贫困户曹桂林是个聋哑人,只有小学四五年级的文化水平,妻子重度残疾,家中还有两个孩子,面对这样的困境,他很想找份工作。浦南镇扶贫办得知情况后,主动和镇办企业联系。目前,曹桂林的工作已经落实好,在浦南镇鑫星服饰厂打工。同时,为了让两个孩子也能在家线上上课,镇扶贫办为曹桂林家安装了网络。
产业发展脱贫致富
西红柿产业是连云港市海州区浦南镇的主导产业,但是,由于近几年西红柿大棚的连续种植,土壤板结,品质有所下降,收购价格走低,许多农户对种植西红柿的积极性也明显下降。作为浦南镇经济薄弱村的草舍村,共有4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为激发村民种植积极性,增加农民和村集体经济收入,2018年草舍村两委多次邀请农业专家为农民寻找解决方案,并带领村干部和种植大户到外地参观、学习,同时对现有大棚进行改造,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最终提升了西红柿品质和产量。为了增加农户的信心,村支两委不厌其烦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入户宣传,告知农户们可以依托西红柿产业致富的广阔前景和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

与此同时,浦南镇适时出台鼓励农户旧棚改造政策,给予每户2万元补助,促使56户群众对旧大棚进行改造。经过改造后的大棚西红柿产量高、品质好、价格高,市场供不应求。这让其他大棚种植户也看到了希望,纷纷加入到技术学习当中。

为了进一步提升“草舍西红柿”的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浦南镇依托“草舍西红柿”作为“连云港名牌产品”的基础,申报地理标志性农产品为“浦南西红柿”,去年底已获批。眼下,草舍村的“草舍”牌3000栋无公害反季节大棚西红柿已经全面上市,田头批发价每公斤8元,每天有1万公斤西红柿销往苏州、上海等地,棚均收入超过5万元,“浦南西红柿”真正变成了当地农民增收的“摇钱果”。
“精气神”鼓起“钱袋子”
“自从脱了贫,村里人一个劲地夸我。”张小秀是下滩村村民,也是一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户,10多年前,她的丈夫不幸去逝,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孩子,很不容易。在多方支持下,她自强自立,靠自己的双手,打工养家脱贫。“我的两个孩子都考上了本科,我在一家食品厂打工,现在过得很开心、很充实,致富的步子也越迈越大。”张小秀满脸笑容地说道。在浦南镇有越来越多像张小秀一样的人,正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着贫困的现状。
为了让乡亲们不仅口袋富起来,更要精神富起来,针对少部分贫困户“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安于现状、甘于贫困、宁愿苦熬、不愿苦干”的现象,连云港市海州区浦南镇积极探索精神扶贫新路子,以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主题活动为抓手,通过典型选树、文化下乡、媒体宣传等方法,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增强大家脱贫致富的信心。
去年以来,连云港市海州区浦南镇已举办家风宣讲12场次,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13场次,挖掘脱贫先进典型20多人、脱贫故事5个,通过典型引领,调动了群众主动脱贫的积极性,坚定了贫困户自强自立、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信心和决心,真正实现“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来源: 海州区网络新闻管理中心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