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特色产业扶贫助25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增收脱贫
十三五期间,连云港市通过产业、就业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帮助25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增收脱贫,建档立卡低收入家庭人均年收入由2015年的4878元增加到2019年的8074元,年均增长16.38%,高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的自我“造血”功能不断增强。
青湖镇工业集中区的建设发挥企业“小车间”助力社会“大扶贫”的作用,由“输血”向“造血”转变,让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通过走上企业工作岗位获得稳定收入,从而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同时,给全镇4个经济薄弱村,3个一般村带来每年7.2万元的厂房租金收益,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也解决了原企业招工难问题。

昔日,青湖农家姐妹一起到上海茉织华公司打工,六七年下来,累计超过1500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大批员工流露出回乡的念头,企业也面临着用工荒。茉织华公司通过和青湖镇政府相关部门对接,迅速达成共识:企业到青湖建厂,招工用的还是当地的农家女。如今,茉织华服饰每年为地方政府上缴利税数百万元,而青湖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也让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吸纳了更多青湖及周边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就业。

驼峰乡多肉产业园核心区占地面积50多亩,植物园分为培育温室、精品温室和露养区,培育多肉植物600多个品种,是集多肉培育种植、线上线下批发销售、多肉展示观赏等于一体的多肉主题产业园。

多肉植物产业园需要务工人员近百人,日常种植养护优先招用低收入农户务工,有效带动了低收入人群的脱贫致富。2019年,多肉植物园项目为当地105户低收入农户分红达4.5万元,同时还给下湾和古庄两个经济薄弱村集体收入增加17万元。目前,当地的多肉已在北京、上海、云南等地设有销售点,部分产品出口韩国、日本、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量60多万盆,产值达500多万元。
东海县白塔埠镇:中荷现代农业合作产业园
中荷现代农业合作产业园由荷兰沃格公司、青岛沃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连云港创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合作投资,引进荷兰先进的无土栽培模式。全产业链项目采用岩棉栽培、椰糠栽培、水培等多种无土栽培模式,培育生产七彩番茄、荷兰454迷你黄瓜、翡翠甜瓜和香丝瓜等高档蔬果。

中荷现代农业合作产业园总体规划10000亩,园区计划总投资2亿元,每年可为全镇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249户、885人项目分红14.16万元,为省定经济薄弱村山北头村每年稳定增加村集体收入10.4 万元,带动 34人就业,其中提供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就业岗位11 个,每人每年可增加收入15000元左右。
海州区板浦镇:柳编工艺、光伏发电
2017年5月,在大学生村官的带领下,板浦镇尤庄村成立匠人柳编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油草、纸藤、麻绳等编织工艺品及来图定制等服务。
搭乘互联网的快车,合作社建起了电商平台,直接将村民制作的柳编制品销往全国各大城市,带动周边120人就业。目前,在合作社就业的低收入户9户11人,每人从事柳编收入都达万元以上。

十三五期间,当地利用东北冷库、板浦镇政府、苏光小学及东辛村部闲置的屋顶资源,大力实施光伏扶贫,通过发电收益,实现了薄弱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收入稳定增加。其中仅东辛光伏这一个项目,自2018年1月完工并网发电至2019年12月,已累计为4个市级经济薄弱村共带来约17万元的收益,今年预计为尤庄、大团等经济薄弱村带来24万元的经济收入。
海州区浦南镇:草舍西红柿
西红柿产业是浦南镇主导产业,2008年“草舍西红柿”被评为“连云港名牌产品”。草舍村是浦南镇经济薄弱村,共有4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草舍村两委邀请农业专家为农民寻找解决方案,并借鉴外地经验,对现有大棚进行改造,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升西红柿品质和产量。

浦南镇政府适时出台鼓励农户旧棚改造政策,给予每户2万元补助,当年促使56户群众对旧大棚进行改造。经过改造后西红柿产量高、品质好、价格高,市场供不应求。西红柿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也方便了贫困户家门口就业。
编辑:刘敏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