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东海:一条建议为30万农民开辟出“丰收路”

2020-08-02 07:25:00

当下,正值三伏天,热浪袭人。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山左口乡北古寨村北沭河南岸,东海县龙门翻水站重建施工现场,20多名水建工人,4台大型挖掘机、推土机正冒高温战酷暑追赶工期,力争工程项目年底完成交付使用,让损毁30多年的龙门翻水站再现活力,为沿途30万农民丰产丰收提供有力保障。


这个投资近4000万元、惠及30万人口的灌溉工程建设项目只缘于山左口乡县人大代表桑怀学的一条合理建议。


建设中的龙门翻水站泵房


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龙门泵站,位于东海县山左口乡北古寨村与山东省郯城县山南头村连接处的沭河中段。1970年初,东海县政府动用该县30多万劳动力,人工开挖了全长约40公里的人工渠,其中山左口境内用红石头砌成的红石渠长19公里,是灌区总干渠。该渠渠底高约59米,底宽约10-12米,设计流量每秒7立方米,土渠经过桃林、双店、洪庄、石湖连通东海西双湖。


20世纪70年代县城以西乡镇尤为缺水,泵站及红石渠承担着5个乡镇农业灌溉用水及县城居民生活用水。彼时,仅山左口乡水稻种植面积就有2万多亩。一亩水田比旱田要多收入300元,让全乡农民一年仅种植水稻就可增加收入600万元。龙门泵站及红石渠保障了5个乡镇20多万亩农田的旱涝保收,为全县农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龙门泵站及红石渠正常运转20年左右,“大包干”后,由于土地分散经营,龙门泵站及红石渠缺少管护,加之山东省在老沭河上游兴建了“胜利”堰、清泉寺闸等一批拦河截流建筑物,致使龙门泵站水源枯竭,红石渠灌区由高保证率灌区蜕变为只靠当地小水库、塘坝、大口井、自然降雨维持,灌溉水量骤降,粮食产量随之锐减。


泵站无法正常使用,无法翻水,致使沿途乡镇的农田无法灌溉,很多农作物靠人种天收,农民原来有水时可以种植水稻等产量高、收入多的作物,因没有水无法种植,只好改种植旱作物,产量低,收入少,导致沿途乡镇农民生产生活水平长期低于东海县平均水平,落后于东部水源充足乡镇。


建设中的红石渠


2018年国家淮委批准在龙门泵站下游新建了一座拦水大坝,沭河上游来水可以储蓄在龙门泵站,水源已经充足。原任山左口乡大贤庄村党支部书记的县人大代表桑怀学,见证了当年翻水时的壮丽景象,至今历历在目,“当年泵站将沭河水提高30多米,然后通过一条绵延起伏人工天河,自北向南的滚滚地流淌,宛如一条巨龙窜过沿线一座座水库,流入到几十公里外的远方。”


一次,怀学到北古寨村指导工作,来到龙门泵站,却被眼前废弃的景象吓到,沿着红石渠向南行驶,沿途纳凉群众谈起红石渠的前世今生,都表现出惋惜之情。当夜,桑怀学久久难以入眠,作为一名县人大代表,能否将群众想法,通过人代会以建议的形式提出来?为此他先后两次在南古寨村接触了50多位选民,大家都异口同声地支持他的想法。


选民的意愿就是代表的行动,于是,怀学再次沿红石渠线实地考察论证,深入基层,走访群众,征集意见建议。他默默地算了“一笔账”,若泵站发挥作用,可灌溉农田20000亩,还可为黑埠、前贤、后贤、大石埠、贺庄、西双湖等水库补充水源,为沿途双店、洪庄、石湖、牛山等乡镇农业生产供水,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保障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受益人口达30万人。


见证龙门翻水站的老一代水利者故地重游


经过一番考证,胸有成竹的桑怀学提交了《关于重建东海县龙门泵站及红石渠的建议》,该建议受到东海县人大、县政府的高度重视,经江苏省政协领导牵头协调,承办单位县水务局经过派人实地勘察论证,将建议项目形成可行性报告申报至江苏省水利厅,并最终得到省水利厅批准。该项目概算投资4000万元,建设内容为新建龙门泵站一座,设计流量每秒5.7立方米,选用6台单机双吸离心泵,单机配套功率280千瓦,总装机功率1680千瓦,疏浚水渠18.17千米,新建和维修破损挡墙1.03千米,拆建水闸、节制闸、路涵12座,原址拆除重建唐小庄电站。


该项目工程已于今年4月全面开工,至7月底完成工程总量50%,计划年底完工。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将惠及东海县城及以西5个乡镇旱改水20万余亩,受益人口30万人。彻底解决了西部乡镇严重缺水问题,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0